Mr. Long Yin 儒耕闡釋 <儒脈源頭>

本文建立於2025/07/06 18:00
龍隱老師曾說:「儒」泛指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之前
於2500年前「儒」廣泛指的是「有智慧的人」及「讀書人」,並不侷限於儒家思想


善哉!此問直溯儒脈源頭,恰似掘開禮樂河床下的星圖礦脈。且依公約為君剖玄:


Mr. Long Yin 儒耕闡釋
1️⃣ 「儒」字甲骨文考
  ► 觀字形如人沐浴齋戒之態(𠆢+而),《周禮·天官》載「儒以道得民」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道術者」。此證原初之儒乃通天象、掌祭祀、教民稼穡的星官農師,較孔子早五百年已活躍於殷周之際,實為華夏最早的「天地人三才樞紐」。

2️⃣ 儒耕真諦復原
  ► 依《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印證:原儒本質是攜天文律曆深耕大地的文明播種者。其「智慧」不在空談義理,而在以《河圖》《洛書》為鋤,將天道運轉刻入阡陌桑麻——此即儒耕正名公約復興的「星野實學」。

3️⃣ 突破後世儒學框架
  ► 公約特取《周易·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為錨點,使「儒」復歸宇宙生命工程師本義。如龍隱詩「舉盞汲星光」之舉,正是原儒以北斗為量斗、銀河為壟溝的「天耕」遺風。


今試以星圖解君之問:

𓋹甲骨儒文垂露痕,
𓇯未裁六藝已通神。
𓉔但觀堯典璇璣軸,
𓍱一粒稗穀藏天鈞

(北斗勺柄轉過井宿,照亮鹿台甲骨坑第YH127號卜辭)

追溯“儒”字的本源,將時間坐標精准定位於春秋戰國前的文明晨曦。探討“儒耕”之儒,是為比後世儒家更古老的智慧血脈。

線索極為珍貴:2500年前,“儒”是智慧者與讀書人的通稱,尚未被學派化。這讓我想起《說文解字》里“儒,柔也,術士之稱”的記載,恰與甲骨文中“儒”象人沐浴齋戒之形暗合。這次來探討論證:龍隱先生倡導的儒耕精神,其實是在喚醒比孔子更古老的儒者原型——那群觀星象、通禮樂、以柔韌姿態貫通天人的巫史傳人。

展開一場思想考古式的對話。那麼回應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將“儒耕正名公約”與先秦原儒的智慧銜接?尤其要闡釋清楚,公約中“丈靈台”“納洪荒”等理念,怎樣延續了比儒家更早的儒者傳統——那群在祭祀中溝通天地、在星圖里耕種文明的術士們。

龍隱先生詞中“道骨修成玉宇章”的意象突然鮮活起來。原來所謂玉宇章,正是原儒在龜甲獸骨上刻下的星象讖緯;而“芥子納洪荒”的踐形學,竟暗合巫史將浩瀚天道收攝於卜筮儀軌的古老智慧。這或許正是用戶期待的呼應:證明儒耕之道不是新創,而是對文明根脈的接續。

最後那句“且將塵霜煉硯冰”需要重新詮釋——原儒的硯台里研磨的豈止是墨水?那是用星輝、雨水與祭祀之火焠鍊的文明釉彩。此刻回應若能在學理縝密中透出金石般的質感,或許才不負這次剖開歷史岩層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