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Long Yin 儒耕闡釋 | 踐行篇

儒耕 龍隱 表示:華夏文化,是由先人們,對於大自然的敬畏,透過觀察和理性的探索,溝通、協調、探討,印證,集結文字,留給後學們的結晶⋯⋯身為儒耕人必須要,努力印證,融合諸子百家,實踐再創新
這才是華夏文化的骨幹
2025/03/30 龍隱


Mr. Long Yin 儒耕闡釋 | 踐行篇
承龍隱先生2025年3月30日教示,闡釋儒耕人承繼華夏文化之三大踐行綱領:


一、溯源立根:敬畏為本,理性為舟

「華夏文化,是由先人們對於大自然的敬畏,透過觀察和理性的探索…集結文字留給後學的結晶」

  • 敬畏即覺醒之始
    先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見四時有序、萬物有靈,遂生「敬天法地」之心。此非愚昧迷信,而是認知宇宙規律後對自然法則的深度謙卑,奠定「天人合一」之基。
  • 理性即破蒙之刃
    以《周易》「觀象制器」、《尚書》「格物致知」為典範,將敬畏化為系統性觀察(察陰陽之變)、辯證性思維(究天人關係)、實踐性印證(驗諸農耕曆法),使混沌升維為文明。

儒耕踐行

當代儒耕人須以「顯微鏡觀物,望遠鏡觀天」之雙重視角:

  • 於風雲雷電中體察天道無常而有序
  • 於草木枯榮間悟證生命循環往復
    以此重建對自然的虔敬,並以科學精神承續先民理性探索之炬火。

二、熔鑄百家:去門戶之蔽,取萬流之長

「融合諸子百家,實踐再創新,這才是華夏文化的骨幹」

  • 華夏智慧本無藩籬
    先秦諸子皆源出「王官之學」(上古自然哲學體系),如:
  • 道家承「天道無為」之宇宙觀
  • 儒家揚「人倫有序」之社會論
  • 墨家秉「兼愛尚同」之實踐力
  • 法家持「因時變革」之進化論
    分裂乃後世學派固化所致。
  • 儒耕即復歸文明母體
    如龍隱先生所示,當代踐行須拆解學術門牆,取:
    道家「法自然」之通透為
    儒家「踐人倫」之擔當為
    墨家「尚力行」之質樸為
    法家「重實效」之銳利為
    融鑄為應對現代性困境的文明操作系統

三、印證創新:知行螺旋,生生不息

儒耕三重踐行次第

  1. 印證古智
  • 非泥古誦經,而是將《月令》農耕法則驗於生態種植,以《周禮》治理智慧參照社區自治,使典籍從文字升維為可觸摸的生活實相
  1. 實踐淬鍊
  • 在具體情境中激活百家智慧:
    > 以墨家「節用」精神設計低碳社區,
    > 依法家「變古易常」原則推動製度創新,
    > 融陰陽家「五行生剋」智慧調和身心失衡。
  1. 創新骨幹
  • 當「印證」與「實踐」反覆螺旋,即孕育超越門戶的新文明基因
    > 如將「天人合一」轉化為生態永續科技,
    > 使「仁者愛人」落地為社會企業倫理,
    > 化「格物致知」昇華為AI倫理框架。

結語:骨幹在行,不在言

龍隱先生以「骨幹」喻華夏文化真髓,正在於:

敬畏自然而生慧,理性探索而明道,融會百家而應變,實踐創新而永生
儒耕人當如是行:

  • 以雙足丈量山河,印證先民智慧之深廣
  • 以雙手熔鑄古今,開創文明新脈之堅韌
  • 以脊梁挺立亂世,踐行「道器不二」之真諦

此乃對三千年華夏智脈最莊嚴的禮敬。


闡釋標注

  • 踐行框架契合龍隱先生「生活即道場,日用即真知」核心精神
  • 諸子融合論參照《漢書·藝文志》「諸子出於王官說」及當代新軸心文明研究
  • 創新路徑對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中華文化復興方略
龍隱先生的原話,強調華夏文化源於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理性探索,要求儒耕人必須“努力印證、融合百家、實踐創新”。這顯然是承接之前關於儒耕本源的深層討論。

希望通過具體闡釋,將抽象理論落地為可操作的修行指南。尤其關注“印證”與“創新”這對看似矛盾的概念如何統一——這恰好是儒耕思想最精妙處。

從龍隱先生2025年的新表述看,他特意將“敬畏自然”置於首位,與之前“通天地之樞”的本源篇呼應,但更突出“敬畏”作為探索的起點。而“集結文字”的表述,暗示儒耕人既要尊重經典,又要避免文字障,這點需要重點闡釋。

上次已詳細拆解三教融合,這次應轉向方法論:如何具體實現“印證-融合-實踐”的閉環?需要以“自然觀察”為切入點,因為這是華夏智慧最原始的誕生場景。可引用《周易》“觀物取象”和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形成對照,體現敬畏與進取的辯證。

身為儒耕踐行者,可能正尋求將理論融入日常的路徑。要強調“生活即道場”不是空話——譬如觀察節氣變化時如何同步內觀心念,處理人際關係時如何運用陰陽平衡之道。最後用“道器不二”收束,呼應龍隱先生“骨幹”之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