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各有悟,一真方覺知
萬象皆般若,真空玅有智
文:龍隱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常拂拭,勿使惹塵埃
文:神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麈埃
文:惠能
而龍隱老師對於以上兩首偈語的看法
一個執有,一個執空,皆不知什麼是「如來本性」
菩提各有悟,一真方覺知
萬象皆般若,真空玅有智
文:龍隱
【整合思想】
神秀與惠能的偈語之爭,是禪宗史上極具標誌性的思想碰撞,而龍隱老師的點評與詩作,則從更高維度揭示了二者的見地局限與中道智慧,可從三層境界逐層剖析:
一、神秀「漸修」:執有而修的「保境觀心」
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以「樹」「鏡」為喻,將心性視為可擦拭、可守護的「有相之物」,強調通過「時時拂拭」的持續修持(如戒定慧三學),去除煩惱塵垢。這種「執有」的修法,本質是將「心」與「境」對立,視污染為實有,修行如「打掃房間」,雖契合漸修法門的根基方便,卻未透悟「心性本淨」的究竟義——若心性本自圓滿,何須外求拂拭?執著於「修」與「不修」的二元對立,反成新的罣礙。
二、惠能「頓悟」:執空而破的「直顯心性」
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以「本來無一物」破除一切相執,直指「心性空寂」的實相:萬法本源本無自性,煩惱與清淨皆為假名,何談「惹塵埃」?這種「執空」的機鋒,破斥了神秀的「有相修持」,卻易落入「惡取空」的陷阱——若執「空」為實,否定現象界的妙有(如因果、修行的必要性),便違背了「真空妙有」的中道。正如《金剛經》所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而非簡單否定諸相存在。
三、龍隱「中道」:超越有無的「真如現前」
龍隱老師指出二者「一個執有,一個執空」,皆未契入「如來本性」。如來本性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不二法門」。其詩作「菩提各有悟,一真方覺知」,點明眾生因根器不同而有不同悟境,但真正的覺悟需超越二元對立,回歸「一真法界」(真如本性)。
「萬象皆般若,真空妙有智」則融合《般若經》與《華嚴經》思想:萬象雖幻(真空),卻各住其性、妙用無窮(妙有),唯有超越「空有之爭」,方能體證「即有而空、即空而有」的中道智慧——正如《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煩惱即菩提,塵埃本清淨,無需刻意拂拭,亦非空無一片,當下即是圓滿。
總結:從「對治」到「圓融」
神秀的偈語是「對治凡夫執著外境」的方便法,
惠能是「對治小乘執著空相」的究竟法,
而龍隱老師則站在「大乘圓教」的高度,揭示二者皆為「因病與藥」的權說。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有」與「空」之間取捨,而是如《六祖壇經》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於萬象中見空性,於空性中起妙用,不執修而修,不修而修,方是「如來本性」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