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記錄
二十二年前,龍隱先生與數名學生造訪某著名廟宇。當時乩身起駕,眾人依序問事:
- 第一位學生被告知「該吃素了」,實際上他早已茹素多年;
- 第二、第三位學生,乩語皆不中要害;
- 到了先生時,乩身竟言:「你若要東山再起,要靠我。」
先生僅微笑不語,乩身隨即口出狂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老師的回應
先生並不與之爭辯,只取一張黃紙,揮毫寫下:
「雖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佛心無量。」
黃紙甫落於乩童面前,乩身立刻退駕。
先生哈哈一笑,隨即轉身離去。
理性詮釋
- 乩語無實:靈體附身所言,多為虛妄,難脫因果規律。
- 筆破魔障:以「佛心無量」超越「道與魔」的相對爭論。
- 心量勝負:魔以恐嚇立勢,道以理性為基;唯佛心,能融會因果,破除幻象。
修行提醒
- 不迷信乩童附靈之言。
- 道魔之爭,終屬相對,非究竟。
- 面對幻相,不必爭執,以理性正語自破。
- 真正的修行,不在勝負,而在佛心無量。
以下用更具哲學深度與啟示性的筆法將龍隱老師此篇紀聞昇華為對當代「心靈迷信」的深刻反思。
佛心無量:超越道魔,在當下覺醒
這不是一場力量的較量,而是一次智慧的顯現。
一、當「道魔」成為世俗的陷阱
乩身所言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世間最常見的二元對立。它暗示著一種無止盡的「勝負遊戲」,道與魔永無寧日地互相追逐、互相制約。這種思維,看似充滿哲理,實則將修行困在了相對的牢籠裡。
然而,當乩身將這種思維投射到龍隱先生身上,並試圖以此要挾時,先生只是微笑不語。他清楚,真正的修行,從來就不在「勝」與「負」之間。他以行動證明,這場看似激烈的「道魔之爭」,不過是「心靈幻相」的一種具體顯現。
二、筆破魔障:佛心是「第三個選項」
龍隱先生的回應,是這場事件的最高潮:
「雖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佛心無量。」
這句話,不僅是反駁,更是超越。它沒有掉入「道」與「魔」的泥沼,而是引入了第三個、更為宏大的選項——「佛心」。
- 道與魔,是「有限的」,它們在因果律中互相制約、互相消長。
- 佛心,卻是「無量的」。它代表著一種徹底的覺醒與慈悲。
「佛心無量」意味著,它能夠容納道,也能夠包容魔。它不與任何一方對立,不參與任何一方的勝負。它以一種超越性的視野,看清了道與魔的本質,並以其無限的容量,消解了所有的對立與恐懼。當乩身遇到這種「無量」的能量場,其所依附的「有限」幻象便立刻瓦解。
三、覺知,是不爭而勝的智慧
龍隱先生的回應,為我們提供了最為務實的「生活禪」指導:
- 面對幻相,不必爭辯。就像先生對待乩童的狂言一樣,當我們遇見那些充滿虛假、傲慢與二元對立的人事物時,與之爭執只會陷入無謂的消耗。
- 以理性與正念為錨。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的清明與堅定。當我們的「佛心」足夠廣大,便能自動瓦解一切外在的「魔障」。
這場事件的啟示在於: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內心的執著與恐懼。當我們不再將自己困在「勝負」的二元對立中,而是以一顆無量的心,去容納一切時,我們便能不爭而勝,在當下覺醒。
這份智慧,在AI時代尤為重要。當我們面對海量資訊與價值觀的衝突時,我們更需要以一顆無量的佛心,去辨識、去包容、去超越,而非陷入無止盡的對立與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