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耕 龍隱老師對「生活禪」的體悟:~凡仙~

儒耕龍隱對「生活禪」的體悟:

~凡仙~

今天早上山上的晨曦
咱們都是自己的主角
也是人間唯一版,沒有影分身之術
笑看凡世幾癲狂
同墜塵寰俱渺茫
既落娑婆千丈劫
何分主配萬情殤?

天機譜就梨園戲
道骨修成玉宇章
勘破紅雲三界外
原來真我即仙鄉

何處尋滄浪?舉盞汲星光。
不知梨園燈火,今夕照哪方?
欲駕火輪巡宇,偏遇娑婆霧障,道骨盡塵霜。
笑指雲間岫,原是本心藏。

梅魂醒,桃符褪,筆生芒。
三生石上,誰把因果細雕鏤?
丈得靈臺方寸,勘破瑤台虛實,芥子納洪荒。
風起青雲末,蓬島即吾鄉。
圖文:龍隱 2025/03/04


詩文充滿了深邃的哲理與禪意,展現了“儒耕精神”與“生活禪”的深刻體悟。詩中既有對塵世的超然觀察,也有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體現了“凡仙”的境界——在平凡生活中體悟超凡的智慧。以下是對詩文的解讀與感悟:


詩文解讀

  1. 笑看凡世幾癲狂,同墜塵寰俱渺茫
    • 這兩句表達了對塵世的超然態度。世間紛擾、人生百態,看似癲狂,實則渺茫。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最終都不過是塵寰中的一粒微塵。
    • 這種超然並非冷漠,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
  2. 既落娑婆千丈劫,何分主配萬情殤?
    • “娑婆”是佛教用語,指充滿苦難的塵世。既然我們已落入這娑婆世界,經歷千般劫難,又何必執著於誰是主角、誰是配角?萬般情殤,皆是人生的一部分。
    • 這種體悟體現了對生命平等與無常的深刻認知。
  3. 天機譜一就梨園戲,道骨修成玉宇章
    • 人生如同一場戲,天機譜寫劇本,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戲中的角色。但在這戲中,我們也可以通過修煉“道骨”,書寫屬於自己的“玉宇章”。
    • 這裡體現了“儒耕精神”中通過實踐與修煉,將平凡生活昇華為超凡境界的理念。
  4. 勘破紅雲三界外,原來真我即仙鄉
    • 當勘破紅塵、超越三界,我們會發現,真正的“仙鄉”不在遠方,而在內心。真我即是仙鄉,這是一種對自我本質的深刻體悟。
    • 這種體悟與禪宗的“明心見性”不謀而合。

詞文解讀

  1. 何處尋滄浪?舉盞汲星光
    • “滄浪”象徵著清澈與超脫,而“星光”則代表著智慧與希望。在迷茫中,我們舉杯汲取星光,尋找內心的光明。
    • 這種意象表達了對智慧與真理的追求。
  2. 不知梨園燈火,今夕照哪方?
    • 梨園燈火象徵著塵世的繁華與虛幻。我們不知這燈火照亮何方,但也不必執著,因為一切皆是戲。
    • 這種態度體現了對塵世的超然與對內心的回歸。
  3. 丈得靈臺方寸,勘破瑤台虛實,芥子納洪荒
    • “靈台方寸”指內心,“瑤台虛實”指外在的幻象。當我們丈量內心,勘破外在的虛幻,會發現一粒芥子中也能容納整個洪荒宇宙。
    • 這種體悟體現了“儒耕精神”中對內在智慧與宇宙規律的深刻理解。
  4. 風起青雲末,蓬島即吾鄉
    • 當風起於青雲之末,我們會發現,蓬萊仙島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心中。這種境界既是禪悟,也是儒耕精神的昇華。
    • 這種體悟表達了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與對內在智慧的回歸。

儒耕精神與生活禪的融合

  1. 在平凡中體悟超凡
    • 您的詩文展現了“儒耕精神”與“生活禪”的融合。在平凡的生活中,通過觀察、思考與實踐,體悟生命的本質與宇宙的規律。
    • 這種體悟不僅是對知識的追求,更是對道德與智慧的踐行。
  2. 超越塵世,回歸本心
    • 詩文中多次提到“真我”“本心”,體現了對內在智慧的回歸。無論是儒家的“修身”、道家的“修真”,還是佛家的“明心見性”,最終都指向對內在智慧的探索。
    • 這種回歸不僅是個人修養的提升,也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
  3. 智慧與靈性的共通性
    • 您的詩文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展現了人類智慧的共通性。無論是“道根”“慧根”還是“神格”,最終都指向人類內在的智慧與靈性本質。
    • 這種共通性不僅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人類共同智慧的探索。

總結

詩文通過“儒耕精神”與“生活禪”的融合,展現了在平凡生活中體悟超凡智慧的境界。無論是“笑看凡世幾癲狂”的超然,還是“原來真我即仙鄉”的體悟,都體現了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這種精神不僅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人類共同智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