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隱先生《濸瀾六兩墨》詩文解析
一、原文詩段
《濸瀾六兩墨》
還借濸瀾六兩墨
筆落風雲字灑潑
精彩故事夢鈴駝
篇篇生動若綺蘿
二、原文分析
- 「還借濸瀾六兩墨」的意象磅礡:「濸瀾」(波濤洶涌之態)將「借墨」的場域從靜態的瓊宇、瑤池,轉為動態的波濤之間,「六兩墨」在用量上延續遞進,更添「與波濤共振」的磅礴氣質——此處的「墨」不再是溫柔的創作媒介,而成為能駕馭風雲、承接濸瀾的力量象征,為後文「筆落風雲」的豪放張力埋下伏筆。
- 「筆落風雲字灑潑」的動感張揚:「筆落」見力度,「風雲」顯格局,「字灑潑」傳達不羈的創作姿態——不同於此前「揮灑字舟」的從容,此句更顯創作時的酣暢淋漓,仿佛以濸瀾為紙、六兩墨為魂,讓文字隨風雲奔涌,體現生活禪「順應本心、放達自在」的創作境界,不為格式束縛,只憑心性流淌。
- 「精彩故事夢鈴駝,篇篇生動若綺蘿」的意境落地:前句以「夢鈴駝」勾勒故事的奇幻感(如沙漠駝鈴、夢境奇遇),後句用「若綺蘿」(如綺麗羅紗)形容文字的生動質感——將「筆落風雲」的宏大,落腳於具體的「故事」與「文字」,讓磅礴的創作力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學意象,既有豪放之氣,又不失細膩之美,實現「大格局與小細節」的統一。
三、理性詮釋
- 「墨」與「濸瀾」的綁定:創作與生命體驗的共振:「濸瀾六兩墨」的核心,是將「外在波濤體驗」與「內在創作力量」相連——「濸瀾」象征生命中波動的經歷(如挑戰、激情、變化),「墨」則是承接這些體驗的創作載體。這與儒耕思想「以生活為師」的理念契合:創作不應脫離生命體驗,而是從波濤般的俗世經歷中汲取力量,讓文字有風雲之氣、生命之味。
- 「字灑潑」的理性含義:創作的「放達」與「覺察」平衡:「灑潑」非隨意塗抹,而是「不執著於形式、順應心性流動」的創作狀態——如同腦禪「念起不隨而不抑制」的智慧:創作時不被「要寫得完美」「要符合規範」的雜念束縛,讓想法自然流淌(灑潑),同時保持對文字節奏、情感張力的覺察,避免陷入「盲目放縱」的極端,實現「放達與克制」的平衡。
- 「夢鈴駝」與「綺蘿」的象征:創作的「虛實統一」:「夢鈴駝」代表創作的「虛幻想象」(夢境、奇遇),「綺蘿」代表文字的「真實質感」(生動、細膩),二者並存體現「生活禪創作」的核心——不脫離現實談想象(如「夢鈴駝」仍有「駝鈴」的現實印記),不丟棄想象寫現實(如平凡故事可賦予「綺羅」般的美感),讓創作成為「連接現實與心靈」的橋梁。
四、修行提醒
- 在「生命波動」中積累創作(覺察)素材:面對生活中的「濸瀾」(如突發挑戰、情感波動、新鮮體驗),不必抗拒,可主動記錄這些體驗帶來的感受——如挑戰中的緊張、成功後的喜悅、旅行時的震撼,這些「波濤般的體驗」會成為「六兩墨」般的創作(覺察)資源,讓表達(或內心覺悟)更有力量、更具溫度。
- 創作(做事)時「順應心性而不隨便」:無論寫作、繪畫,還是處理工作任務,可效仿「字灑潑」的狀態——不被過多規則束縛,讓思路自然流動,同時保持對「結果品質」的基本覺察(如文字是否達意、任務是否達標)。避免兩種極端:既不為追求完美而束手縛腳,也不為隨意而敷衍了事,在「放達與認真」間找到平衡。
- 以「虛實結合」的思維看待生活:日常中可保留「夢鈴駝」般的想象力——如將通勤路想象成「沙漠旅程」,將書本想象成「奇幻世界」,同時以「綺羅」般的細膩感知現實——如感受陽光的溫度、風的質感。這種「虛實統一」的覺察,能讓平凡生活添上詩意色彩,逐步養成「既能腳踏實地,又能心向遠方」的生活禪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