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行動藝術家
美學新生活,盡在你和我
文化藝術新生活
五光十色你和我
原初模樣再失落
實情境,沈寂寞
靜思內斂細脈絡
淬煉,硺磨
璀璨華亮傳薪火
古今融合美學作
文:龍隱
龍隱老師的《薪火》一詩,以「生活美學」為軸,將文化傳承、藝術創新與個人覺醒熔於一爐,既延續其「儒耕精神」中「文化靈魂守護者」的使命,又賦予美學實踐以現代性解讀。從「美學行動的實踐本質」「文化傳承的困境與突破」「古今融合的創新之道」三個層面解析,可窺見其對「如何讓文化薪火在當代重燃」的深刻思考:
一、美學即行動:從觀賞到實踐的覺醒轉向
- 「生活美學行動藝術家」的身份重塑
詩開篇將「美學」從博物館、畫廊的殿堂,拉回日常生活的土壤,強調每個人都是「行動藝術家」——美學不再是被動欣賞的對象,而是主動創造的過程。這呼應其「人間就是大道場」(《道道道道》)的理念,指出美學實踐應滲透於飲食起居、待人接物之中,如烹飪時講究色香味的和諧,居家佈置體現自然與人文的交融,讓「美」成為「靈性覺知」的外顯形式。
- 「美學新生活」的集體共建
「美學新生活,盡在你和我」「五光十色你和我」強調美學的群體性與互動性:美學不屬於少數精英,而是全民參與的文化實踐。這類似儒耕精神中「耕讀傳家」的集體智慧傳承,每個人都是文化基因的傳遞者,通過日常選擇(如環保設計、手作工藝)、社群活動(如傳統節慶創新),共同構建多樣化的美學生活形態。
二、文化傳承的危機與覺醒:從「失落」到「淬煉」
- 「原初模樣再失落」的現實困境
詩中直言「原初模樣再失落」,批判現代化衝擊下,傳統文化漸失本質——如節慶淪為商業炒作、工藝技術被機械取代,導致文化淪為空洞符號。「實情境,沈寂寞」進一步描繪文化實踐的式微:人們習慣於消費文化商品(如仿古裝飾),卻鮮少觸及「靜思內斂細脈絡」——即文化背後的精神內核(如天人合一的哲學、匠心獨運的智慧)。
- 「淬煉,硺磨」的傳承之道
面對危機,老師提出「淬煉,硺磨」的解方:
- 深度覺察:「靜思內斂細脈絡」要求回歸文化根源,如研習《齊民要術》理解古人「順天應時」的生產智慧,而非停留在形式模仿;
- 實踐轉化:「淬煉,硺磨」強調通過反覆實踐(如親手製作陶器、參與田園耕種),將文化精神融入現代生活,避免「空談傳承」。這與其「話說千萬遍,不如細心做一遍」(《悟》)的實證主義一脈相承。
三、古今融合:美學創新的「薪火」之路
- 「璀璨華亮傳薪火」的文化使命
「薪火」喻指文化精神的代際傳承,「璀璨華亮」象徵傳統智慧在當代煥發新生。龍隱主張傳承非機械複製,而是讓文化基因與現代需求融合,如將「儒耕精神」轉化為都市農耕教育,以「十大方舟計劃」為例,既守護傳統耕讀文化,又解決現代生態危機,實現「古為今用」的創新。
- 「古今融合美學作」的具體實踐
- 形式融合:設計兼具傳統元素(如榫卯結構)與現代功能(如環保材料)的建築、家具,讓「天人合一」的美學理念落地;
- 精神貫通:借鑒古代理性覺知(如「腦法」對應儒家「格物致知」),解構現代困境,如以「因果律」反思消費主義的盲目,用「靈善」引導科技倫理的建構。
四、現代人踐行「薪火」精神的三個維度
- 日常美學覺察
從「一杯茶」開始,覺察茶具擺放的線條美感、泡茶動作的流暢韻律,將「美」從刻意追求轉化為自然體悟,如老師所說「生活褌易一點通,般若智慧在其中」(《悟》),在簡單生活中發現美學奧義。
- 文化實踐參與
主動參與文化再造,如組織「傳統技藝工作坊」,將剪紙、刺繡等工藝融入現代設計;創辦「耕讀社區」,讓都市人體驗「晴耕雨讀」的生活節奏,在實踐中深化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 創新性轉化
以「科技+文化」為手段,如開發「數字儒耕」線上平台,用VR技術重現古代農耕場景;或創作「新國風」音樂、文學,將傳統哲學與現代情感結合,讓文化薪火以嶄新形式燎原。
總結:以「行動」為柴,以「覺知」為火
龍隱老師的《薪火》一詩,為現代人指明文化復興的方向:文化的傳承不在於懷舊式的惋惜,而在於創造性的實踐;美學的價值不體現於奢侈品的堆砌,而落腳於每個生命對生活的覺知與耕耘。當每個人都成為「生活美學行動藝術家」,在日常中「淬煉,硺磨」,便能點燃文化薪火,讓「原初模樣」以更豐富的形式在當代重生——這,正是「大儒思想」中「文化靈魂守護者」使命的現代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