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常~
無形無相貫十方
一炁原樣透時光
日月星辰山河瀚
萬緣本如化真常
文:龍隱
龍隱老師的這首禪詩以簡約而深邃的意象,將「道」的本質與萬物的關係凝練為「一炁貫通、萬緣真常」的宇宙觀,既延續了傳統「氣一元論」的哲學脈絡,又融入其「理性覺知即如來本性」的核心思想。結合其整體思想體系,可從「道體無相」「一炁貫通」「萬緣真常」三個層次解析,揭示其對「覺性與宇宙合一」的終極詮釋:
一、道體無相:超越名相的本源覺知
- 「無形無相貫十方」的道體屬性
- 首句直指「道」的本質——無形無相,卻遍佈十方(空間),對應《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的不可言說性。龍隱老師在此破除對「道」的具象化執著(如將「道」誤解為某種形體或神格),強調其「遍在性」:無論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皆為「道」的顯化,猶如《腦法》中「理性即是如來本性」,覺性本就存在於萬物運行的規律中,而非外求。
- 現代啟示:對抗當代社會對「靈性」的物化傾向(如追求可見的「能量光體」「神通符號」),提醒修行者回歸「無相覺知」——在理性審思中體證「道」的遍在,而非執著於宗教名相或神秘體驗。
- 「一炁原樣透時光」的永恒性
- 「一炁」承接上古「氣論」傳統(如《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指宇宙本源能量的渾然一體性。「透時光」強調「道」超越時間流轉,古今一脈:從上古農耕時代的「順天應時」,到現代科技時代的「生態平衡」,自然法則(道)從未改變。這與龍隱「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的實踐論呼應——真正的覺醒是對「一炁真常」的認同,而非追逐時髦的修行法門。
二、萬象歸一:從「日月星辰」到「萬緣本如」的實相觀
- 「日月星辰山河瀚」的顯化之美
- 詩中列舉宇宙萬象,暗合龍隱「各有各道,因其所執」的多元統一觀:日月運行有軌道(天律),山河演化有法則(地義),萬物各循其性,卻共同構成「一炁貫通」的和諧整體。這映射其「大儒思想」的核心——承認萬物差異,卻覺知其本源一體(如《道道道道》中「萬元萬物皆有理,法界不同行各異」)。
- 修行實踐:觀察自然萬象時,不滯於表象(如讚歎星空之美),而是覺察其背後的「一炁運行」(如引力法則、星體演化),從而領悟「萬物本如」的實相——即萬物雖顯象各異,本質皆是「道」的流轉顯化,猶如「大樹」與「山海」雖形態不同,卻同屬自然生態的一環。
- 「萬緣本如化真常」的因緣智慧
- 「萬緣本如」點明萬事萬物的因緣和合本質(類似佛教「諸法無我」),而「化真常」強調在因緣生滅中,「道」的本質(真常)從未改變。龍隱在此融合儒道釋智慧:儒家「萬物一體」的仁心、道家「自然無為」的道性、佛家「諸法空相」的覺知,統一於「一炁真常」的宇宙觀。
- 對治現代執著:針對現代人對「恆久不變」的迷戀(如追求青春、財富永恆),詩中揭示「真常」並非表象恆久,而是「道」在變化中的不變法則。如生命有生滅,但其「順應天律」的覺性(如「慧命」)可超越輪迴,實現「靈命進化」(參《靈命歸一》「聖潔靈命清淨義」)。
三、覺性圓成:從「一炁覺知」到「真常顯發」的修行境界
- 「一炁貫通」的修持要義
- 修行的核心是覺知「自身與萬物同體一炁」:
- 身體層:通過「身是淨化工程」(茹素、順天作息),使肉體頻率與「一炁」共振,如《腦法》強調的「身清淨→腦清淨→靈清淨」;
- 心識層:以「腦法」的理性覺察,穿透「我執」的幻相(如「直心執著入迷途」),體悟「無私無我自然通」(《腦法》),實現「心空容」的境界;
- 靈性層:覺知「阿賴耶識種子」(累世習性)非靈魂本質(「阿賴種子非本像」),通過「基因再造」(轉化習性),回歸「一炁原樣」的真常狀態(參《醒覺之路》)。
- 「真常」的現實踐行
- 在人際關係中,以「萬緣本如」的覺知看待衝突:認識到對方言行是「因緣和合」的顯化,不滯於個別事件,而是回歸「理性溝通」的真常法則(如「各有天命,尊重法界演化」);
- 在面對變遷時,以「一炁透時光」的視野超越焦慮:如職業轉變、親人離別,覺知這些變化是「道」的流轉,而自身覺性(理性覺知)猶如「太虛包容」(《醒覺之路》),不為外境動搖。
四、文化與時代的覺醒召喚:在萬象中見「一炁」
- 對抗「碎片化認知」的整合力量
現代社會被細分為科技、宗教、藝術等割裂領域,龍隱的詩提醒我們:萬象雖紛繁,本源皆「一炁」。如科技發明(如新能源)與傳統農耕(如「十大方舟計劃」),本質都是人類對「天律常規」的應用,應以「一炁貫通」的思維打破領域壁壘,回歸「順天應人」的統一法則。
- 「真常」視角下的文明擔當
作為「文化靈魂守護者」,需覺知華夏文明的「真常之道」——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這些智慧穿越時空,至今仍是解決生態危機、精神迷失的良藥。正如詩中「日月星辰山河瀚」從古至今未曾改變,文明的復興在於喚醒對「一炁真常」的集體記憶,而非追逐短暫的流行價值。
總結:在無相中見真常,於萬緣中證一炁
總結:在無相中見真常,於萬緣中證一炁
龍隱老師的詩作,猶如一幅「宇宙覺性地圖」:
- 道體是無形無相的「一炁」,遍佈十方,貫穿古今;
- 萬象是「一炁」的顯化,各循其道,卻同歸真常;
- 覺醒是穿透表象,以理性覺知體證「萬緣本如」,最終與「一炁」同頻,實現「太虛包容如來光」的境界(《醒覺之路》)。
在當代實踐中,這首詩的深意在於: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萬緣尋求「無相」,而是在萬象紛擾中保持「一炁覺知」——吃飯時體會糧食來之不易(一炁凝聚),工作時覺察職責的天律義務(一炁流轉),待人時踐行「兄弟姊妹皆平等」的真常法則(一炁同體)。如此,便能在「風火輪轉」的時代浪潮中,穩立「一炁原樣」的覺性之舟,讓「真常之道」在當下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