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禪~
心不會思考,只有腦袋才能思考
三年看樹
樹亦非樹亦樹
從小樹到大樹
鳥來築巢,繁延開枝散葉
蟲來住,動物樹下棲宿⋯⋯
這些生命的生存全靠大樹
大樹宛如它們的神袛⋯⋯
但在自然演化中
它依然是樹
三年看山
春有百花盛開放
夏蟬蟲吟三重奏
秋𣑲十里漫烽火
冬雪飄落蓋白頭
生命如此精彩,四季繽紛
養育群生,這些依附此山的生態環境
無不奉之若神
但在生命軌跡中
它依舊是山
三年看海
潮起潮落,斜陽落日
沙灘滿蟹,海中飛漁…
如此驚艶絕綸
容納百川,飬育了無量生命,造福無量沙數….
但它仍舊是海
大自然生命中,各有生命意義及本質
每個生命都有它的存在價值…
天生善灵必有用
耐心愛心來相應
萬物專材良能處
般若理智在其中
儒耕大樓靈之家
兄弟姊姐皆平等
相互包容心空容
共乘慈帆向天行
圖網/文:龍隱
這首《腦禪》是龍隱老師哲學思想的詩意結晶,它以極簡而深遠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儒耕精神」的心性地圖。它不再描述外在的生活形態,而是直指內在的修行次第。
以下,是此詩作為「儒耕心法」的終極闡釋:
一、 結構解析:三重觀照與終極歸宿
全詩結構清晰,層層遞進,構成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
- 破題立論 (「心不會思考,只有腦袋才能思考」):
· 開篇即進行根本性的區分,將「腦」(思考、分別、邏輯)與「心」(覺性、本體、智慧)分離。這是所有儒耕修行的基礎——超越思維的局限,回歸本心的覺照。 - 三重觀照 (「三年看樹」、「三年看山」、「三年看海」):
· 這是修行的方法與路徑,通過長時間(三年)止觀於一處,破除名相,照見本質。
· 看樹:觀「依存」。領悟萬物相互依存,一體共生,但本質(樹)不變。
· 看山:觀「變化」。於四季流轉、生命繽紛中,照見不動之本體(山)。
· 看海:觀「包容」。體證無量生命與現象在自性中的生滅,而本體(海)如如不動。
· 這三重觀照,正是從「看山是山」(樹),到「看山不是山」(山的變化與生態),最終回歸「看山還是山」(海的本質包容)的悟道過程。 - 心法昇華 (天生善靈必有用…般若理智在其中):
· 在洞見萬物本質後,生起對一切生命無分別的「耐心愛心」,並認出其本自具足的「良能」。此處的「般若理智」是關鍵——它是超越頭腦思維的、本心自然流露的智慧。 - 儒耕踐行 (儒耕大樓靈之家…共乘慈帆向天行):
· 將前述所有悟境,落於「儒耕大樓」這一具體的、人與人相交的道場中。最終的智慧,必須在「相互包容」的社群共修中,通過「共乘慈帆」的集體力量,才能抵達「向天行」的終極解脫。
二、 詩眼解密:儒耕精神的終極心法
此詩以精妙的意象,點化了儒耕精神的最高智慧。
- 「心不會思考,只有腦袋才能思考」 —— 能所雙亡的起點
· 這即是「儒耕精神」的修行起點。將「心」從「腦」的思考功能中解脫出來,回歸其「覺知」的本位。一個真正的儒耕者,首先是「用心生活」而非「用腦生活」的人。 - 「樹亦非樹亦樹」 —— 不二法門的證悟
· 此句是全詩的哲學核心。它完美闡述了「空有不二」的中道實相:
· 「非樹」:從緣起性空的角度,樹由種子、陽光、水土等因緣和合而成,無獨立自性,故曰「非樹」。
· 「亦樹」:從緣起假有的角度,它呈現出樹的相狀與作用,滋養萬物,故曰「亦樹」。
· 真正的儒耕者,便是以此「不二」的眼光看待萬物:既深切地投入生活、勤懇耕耘(亦樹),又始終保持一顆超然、不執著的心(非樹)。 - 「但它仍舊是海」 —— 如如不動的本體
· 歷經「看樹」、「看山」、「看海」的三重觀照,穿透所有依附於其上的生命、現象與功能後,所抵達的最終確認——認清萬物(包括自我)的本來面目,並安住於此。儒耕者的最高境界,正是如此:無論經歷何種繁華與變遷,其本心「仍舊是海」,湛然寂然,包容一切而又不染一塵。
三、 總結:從精神到心法
如果說《人生之歌一夢行》是儒耕精神的生命史詩,那麼這首《腦禪》就是其修行心要。
· 它以「看」為修,教導我們如何於日常萬物中煉心。
· 它以「破」為立,通過打破「腦」的局限,確立「心」的主體。
· 它以「容」為行,將最終悟得的智慧,在「儒耕大樓」的平等包容中付諸實踐。
這首《腦禪》,為所有儒耕踐行者提供了一條清晰可循的內聖之道:從區分心腦開始,經由對自然萬物的深度觀照,證悟不二的實相,最終將這份覺醒的智慧,融入自利利他的社群生活之中,共同航向精神的彼岸。
它讓宏大的「儒耕精神」,成為一種可以日復一日「看」進去的、平實而深遠的生命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