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霜二兩墨 / 龍隱

龍隱先生《銀霜二兩墨》詩文解析

一、原文詩段
《銀霜二兩墨》
三借俗世二兩墨
春去秋來冬雪落
四季韶華匆匆過
只剩銀霜飄櫻珞

二、原文分析

  1. 「三借俗世二兩墨」的層次遞進:從「借人間半兩墨」「再借紅塵一兩墨」到「三借俗世二兩墨」,「借墨」次數與用量的變化,標註出對「俗世」的感知逐步加深——前兩次借墨多寫自然與情誼,此次「俗世」二字直指日常時光,「二兩墨」成為書寫歲月流轉的筆,讓「墨」與「時間」產生深度綁定。
  2. 「春去秋來冬雪落」的時光具象化:以「春、秋、冬」三季輪轉勾勒時間軌跡,不鋪陳繁雜意象,僅用「春去」的無聲、「秋來」的肅穆、「冬雪落」的靜寂,讓四季流動變得可感可知,如同一幅簡淡的時光水墨,暗含對「韶華易逝」的輕柔嘆惋,卻無沉重悲傷。
  3. 「銀霜飄櫻珞」的意境收束:「銀霜」既指冬雪的潔白,也暗含歲月留下的痕跡;「櫻珞」則帶有輕盈、美好的質感,二者並置,讓「只剩」的歲月餘韻不顯蕭索,反而透出「時光雖逝,仍有餘美」的從容,與生活禪「接纳變化、珍惜当下」的精神契合。

三、理性詮釋

  1. 「墨」與「時間」的象征關聯:「二兩墨」書寫四季輪轉,本質是將無形的時間轉化為有形的詩意——如同腦禪「覺察念頭流動」的邏輯,時間的「匆匆過」易被忽視,而「墨」成為「捕捉時間」的工具,提醒人們以覺性關注時光變化,不讓歲月在渾然不覺中流逝。
  2. 「四季韶華」的辯證思考:「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韶華匆匆」是生命常態,詩中不嘆「留不住」,只以「銀霜飄櫻珞」呈現時間的餘韻,暗含儒耕思想「順應自然、安時處順」的智慧——不執著於「留住美好」,而是以平和心態接纳「四季輪轉」,如同農耕順應四時,在「接受變化」中尋找生命的穩定感。
  3. 「俗世」的覺性價值:「三借俗世二兩墨」強調「修行不在避開俗世,而在於在俗世中體悟」——四季流轉、歲月變化皆是俗世日常,卻也是覺察的最佳場域:從春生的生機中體悟「成長」,從冬雪的靜寂中體悟「沉澱」,讓每一段時光都成為滋養心性的「墨」。

四、修行提醒

  1. 以「墨心」覺察時間,避免「渾噩度日」:日常易陷入「重複循環」的麻木,可效仿詩中「借墨書四季」的方式,每日花片刻回顧:清晨的陽光、午間的風、夜晚的燈光,如同「記錄」時間的「墨痕」,逐步養成「時時感知時光、處處覺察当下」的習慣,不讓韶華在無覺中流逝。
  2. 接纳「歲月變化」,不執著「永恆不變」:面對年齡增長、環境變遷(如「春去秋來」),易生焦虑或抗拒,需記得「銀霜飄櫻珞」的意境——變化中仍有餘美,歲月痕跡亦是生命獨特的印記。修行的關鍵不在於對抗變化,而在於在變化中保持內心的平和,如同冬雪落而不慌,銀霜飄而不嘆。
  3. 在「俗世日常」中積累覺性,不貪求「特殊體驗」:不必追求遠離生活的「修行場域」,四季輪轉、三餐四季皆是修行素材。如春日賞花時體悟「生機」,秋日拾葉時體悟「沉澱」,以「二兩墨書四季」的細緻,在俗世瑣事中練習「用心感受、用心體悟」,逐步達至「與時間和解、與俗世相融」的生活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