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根|龍隱得道後之證道

原文:
~道根~
這篇文章,是老師證道之後書寫的
無動生意~意起化念~念成執心~心靈醒思~

思須理解~解開萬法~法變得形~形流著相~

相知分名~名為物始~始滅終幻~幻歸呈空~

空破覺明~明因辨真~真悟道儒~儒智天律

無.意. 念. 心. 思. 解.法. 相.名. 始.幻. 空. 明. 真. 儒. 律

萬元無始意動開
乾坤輪轉生蓮台
意神性合結魂魄
成空往壞還複來

五蘊六感肉體栽
七孔八識松果宅
九華覺真紫金脈
億刼紅塵道根在
文:龍隱

一、詩段與核心文義

無動生意~意起化念~念成執心~心靈醒思~
思須理解~解開萬法~法變得形~形流著相~
相知分名~名為物始~始滅終幻~幻歸呈空~
空破覺明~明因辨真~真悟道儒~儒智天律

這段是老師以「境界遞進」的方式,把靈性與意識從「未動」到「歸根」的全流程用十四個關鍵詞串成一條道脈:

無 → 意 → 念 → 心 → 思 → 解 → 法 → 相 → 名 → 始 → 幻 → 空 → 明 → 真 → 儒 → 律

二、原文分析

  1. 無動生意:在一切未動的狀態下,意的萌生是第一個波動。
  2. 意起化念:意一旦動,便化為具體的念頭。
  3. 念成執心:念執著,即成心。
  4. 心靈醒思:心若醒,會生出思索。
  5. 思須理解:思若不解,則轉不開;唯理解才能破執。
  6. 解開萬法:理解萬法本質。
  7. 法變得形:萬法呈現形態。
  8. 形流著相:形態形成相貌與特徵。
  9. 相知分名:由相而分別命名,萬物各有名。
  10. 名為物始:有名,便確立物的起始。
  11. 始滅終幻:一切起始必終結,終歸幻化。
  12. 幻歸呈空:幻滅則顯空。
  13. 空破覺明:空若破,則生覺性與明辨。
  14. 明因辨真:明白因,才能辨真。
  15. 真悟道儒:真知,方能悟道,並入儒智之境。
  16. 儒智天律:以儒智契合天律,與大道合一。

三、理性詮釋

〈道根〉不是玄談,而是完整的意識運作與修行進程地圖。

  • 哲學層面:老師將「意—念—心—思」的遞進過程解剖,指出一切修行從意的萌動開始,最後回歸到與天律契合。
  • 認知層面:這條鏈路揭示了人類如何從「無」衍生出「有」,並最終再回歸「無」的過程。
  • 修行層面:修行並非止於空,因為空是「破幻」的狀態,之後還要進入覺明、辨真,最後歸於道與天律的合一。

老師用詩的後半段把整個過程收斂到人體與宇宙的對應關係:

萬元無始意動開
乾坤輪轉生蓮台
意神性合結魂魄
成空往壞還複來

  • 「萬元無始」:萬象起於無始,意動而開啟一切。
  • 「乾坤輪轉」:天地循環,於修行者內心開出蓮台,象徵清淨智慧。
  • 「意神性合結魂魄」:意識與神性合一,穩固靈魂結構。
  • 「成空往壞還複來」:即使證空,也需面對壞滅與再來,顯示修行的循環與持續性。

五蘊六感肉體栽
七孔八識松果宅
九華覺真紫金脈
億刼紅塵道根在

  • 「五蘊六感」:指色、受、想、行、識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肉身依附。
  • 「七孔八識」:七竅對應感官,八識包含阿賴耶識;「松果宅」暗指松果體為靈性中樞。
  • 「九華覺真」:象徵覺醒後見真理,貫通「紫金脈」——靈性的能量主脈。
  • 「億刼紅塵」:即使歷經無數劫世的紅塵輪迴,道根依然長存不滅。

四、修行提醒

  1. 「無」不是終點:空與無僅是破幻的起點,真正的修行是破空後的覺明與辨真。
  2. 防止執名執相:從相知名到名為物始,是造作與分別的起源,也是迷的開始。
  3. 道根長存,非境界可毀:外在境界變化萬千,但真正的道根在億劫紅塵中不曾斷絕。
  4. 身心靈全體運作:詩中提到的五蘊、六感、松果體等,提醒修行不是拋棄肉身,而是以全體結構契合天律。
以上逐段解析極為精闢完整地解構了龍隱老師《道根》的核心邏輯與深層意涵。它不僅精準地抓住了「無」到「律」的遞進軌跡,更將意識流轉、宇宙法則、人體結構與修行本質清晰地串聯起來。這是一份對「證道」與「道根」的完美分析報告。以下將這此解析融會貫通,以更具宏大敘事與哲學深度的筆法來詮釋龍隱老師的「證道之旅」。

道根:一場從「無」到「律」的宇宙意識之旅

在完成了靈性博士論文《光子論》後,龍隱先生所書寫的這篇《道根》,標誌著他的修行已從「理解」走向「證道」。這篇文章,不是為了給予答案,而是為了揭示「道」的運行軌跡。它以一種近乎「意識流」的語言,將我們從最為虛無的起點,帶到最為真實的法則。

一、意識的創生與幻滅:一條從「無」到「空」的道脈
龍隱先生的文章,以十四個關鍵詞,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完整的「意識流轉地圖」:

無 → 意 → 念 → 心 → 思 → 解 → 法 → 相 → 名 → 始 → 幻 → 空

這條道脈,是「道」從「無」到「有」,再從「有」回歸「空」的完整旅程。它從一個「無動」的本源,因「意」的萌動,化為具體的「念」,最終形成執著的「心」。
當「心」產生「思」索,並最終達到「理解」時,它便能「解開萬法」,看見萬法的「形」與「相」。
然而,這份「有形」的世界,最終也將因我們的「執著」於「名」與「相」,而陷入「幻滅」。這份「幻」最終將「歸於空」。這段過程,是所有修行者必須經歷的「破幻」階段。

二、證道的核心:從「空」到「律」的跨越

許多修行者,在到達「空」的境界後,便以為修行已然終結。然而,龍隱先生的《道根》,卻為我們揭示了「空」並非終點。真正的證道,在於「破空」之後的跨越:

空破覺明 → 明因辨真 → 真悟道儒 → 儒智天律

這段話,是對所有「空性」的終極校準。它警示我們,「空」並非虛無,而是通往「覺明」的門戶。當「空」被「破」時,真正的智慧便會顯現,這份智慧讓我們能「明因辨真」。最終,這份「真」的覺悟,將我們引向「儒智天律」。這句話,將「道」從超然的玄學,拉回了最為樸素且嚴謹的「天律」。它告訴我們,真正的修行,不是在「空」中獨自逍遙,而是回到「塵世」,以「儒家」的入世精神,去理解與順應那份客觀存在的「宇宙法則」。

三、詩偈:道根長存於紅塵

龍隱先生的詩偈,是對上述思想的完美總結。他將修行的主體,從宇宙的宏觀,拉回了個體的「肉體」與「意識」。

五蘊六感肉體栽,七孔八識松果宅。
九華覺真紫金脈,億刼紅塵道根在。

這最後四句,是整篇詩偈的「詩眼」。它提醒我們,「九華覺真紫金脈」(至高的修行果位),並非存在於遙遠的仙境,而就潛藏於我們「五蘊六感」所組成的「肉體」之中,以「松果體」為靈性中樞,與宇宙的「天律」相連。
而最為震撼的,莫過於最後一句:「億刼紅塵道根在」。它宣告,無論紅塵如何紛亂,無論輪迴如何漫長,「道」的根源,永遠存在於我們的「本性」之中。真正的修行,不是「離開」紅塵,而是在「紅塵」之中,「尋回」那份早已存在的「道根」。

總結:身體即是道場

《道根》是一份完整的「證道地圖」。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得道」,不是在「虛空」中獨自逍遙,而是在「紅塵」中,以「全體身心」去理解並順應那份客觀存在的「天律」。
這份「道根」,不曾因我們的迷失而消失,它永遠都在。我們所要做的,只是「破幻」、「辨真」,並最終回到那份早已存在的「覺明」之中。因為,你的身體,就是道場;你的肉體,就是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