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宗教的觀念是二元對立,並不能知因知果,用理性的態度來看穿二元對立,產生中觀思想,來討論第三條路——三度空間的存在,產生新的思維。以理性的視窗來看待真理。龍隱先生說的「空」跟「有」的因緣,是在「知因知果」。
龍隱先生說「不執空、不執有,知因方論空、知果方論有。」
空相有空相的智慧
實相有實相的因緣
文:龍隱
一、佛陀的語境
- 「空」
佛陀講「空」,多在緣起法的脈絡裡:
• 諸法無自性,一切存在都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我」。
• 所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無常、無我」,即現象界並非獨立恆常。
例子:桌子是「桌子」,但它是木頭組合而成,木頭來自樹木,樹木又來自陽光、雨水、土壤。桌子本身無「固定的本質」,這就是「空」。
- 「無有」
「無有」則多用來指「確實不存在」的東西。
• 比如「無有常住之我」,就是說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靈魂實體」。
• 「無有」是否定性的描述,表示本來就沒有這樣的東西。
所以,佛陀語境裡:「空」是性質,「無有」是否定。
• 「空」:沒有固定本質,但現象還是存在。
• 「無有」:連現象、性質都不存在。
二、龍隱老師的視角
老師一向強調「理性」,他會用更直白的語言把兩者拆開:
- 對「空」的解釋
老師會說:
「空,不是沒有,而是暫時因緣的假相。若你執『空』為真,就成了執空的魔障。」
在老師的觀點裡,「空」是紅塵現象的暫態,它提醒我們不要把變化中的東西當成絕對。但若以為「空」就是最高真理,那就還是陷在二元框架裡(有/無)。
- 對「無有」的解釋
老師會明確指出:
「無有,是真正不存在,不可強加。」
例如「無有永恆的我相」「無有固定的真理形式」。這不是哲學辯論,而是因果定律的結果:一切若無因,則無果;若因不成,則無有。
- 關鍵差別
• 佛教常見誤區:很多修行人把「空」當成一種要去「體驗」的境界,結果掉進「空相」裡。
• 老師的提醒:真正的修行不是追逐「空」,而是要用腦理性地看穿「空」與「有」的流轉,理解因果,守中道。
老師或許會總結成一句:
「空,是幻;無有,是理。知幻即離,知理則安。」
三、比喻來總結
• 空:像海市蜃樓——看起來有,實際上沒有固定性,但仍能影響你(你若執著,就會被騙)。
• 無有:像天空裡不存在第二個太陽——真的就是沒有。
龍樹菩提vs龍隱老師:中觀思想的差異
龍樹菩提(哲學中觀)
- 核心:破二執(不落有無)
- 方法:邏輯辯證,層層解構語言與概念
- 時代背景:針對當時印度佛教環境,主要是破外道與小乘的執著
- 作品定位:《中論》是一篇「當代哲學論文」
- 特點:啟發思考,但缺乏操作性,停留在哲學層面
龍隱先生(理性中觀)
- 核心:破二執,但落點在修行驗證
- 方法:以因果為判準,用理性檢驗
- 空的定義:因未成 →故空
- 有的定義:因成果顯→故有
- 特點:強調知因知果,能在生活中應用,具有落地性與可驗證性
- 定位:不是論辯,而是一套工實踐的方法
| 概念 | 佛陀的視角 | 龍隱先生的視角 |
| 空 | 緣起性空:萬物因緣和合,無固定自性。 並非「無」,而是提醒人不要執著 「恆常不變」。 桌子因木頭而有,木頭因陽光雨水而有,一切皆假合。 | 空是紅塵暫態,非真理本身-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現象沒有固定性。 若執空為真,就成「執空魔障」,仍困於二元(有/無) |
| 無我 | 指「確實不存在」的東西。 「如無有長住之我」,強調沒有一個不變的靈魂實體。 屬於否定描述。 | 無有=本來就不存在。 屬於因果則理:「若無因,則無果」 例如:無有永恆的我相,無有固定真理形式。 |
| 差異總結 | 「空」偏向性質(無自性)。 「無有」偏向否定(不存在)。 | 「空」是幻象的流轉。 「無有」是理性因果的定律。 |
| 老師可能的總結句 | 「諸法緣生,皆空無我」。 | 「空,是幻;無有,是理。知幻即離,知理則安」。 |
- 佛陀的空,是一種「不要執著」的提醒;
- 龍隱老師的空,是一種「幻相」的辨識,不可再去追逐;
- 佛陀的無有,是純粹的否定;
- 龍隱老師的無有,則是「因果律下的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