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多讀書、多看事物、累積知識,轉行動,因為書本上的知識在行動中才能體悟修正,時空環境不同,執行當中會有落差及修正,但是目標不變,在完成事件之前,這就是由識轉換的過程,當事情完成之後,再次檢討、改進,形成一套SOP,再優化、內斂,去蕪存菁而產生智慧,這是個人由知識轉成智慧的一個過程,就是由知識、實踐、成功、反省、淬鍊、優化、轉成智慧。
一、「由識轉智」的五階段實證模型
根據你的分享,這個過程可以歸納為「知識輸入→行動校準→系統化沉澱→本質提煉→無執應用」五個層次,每一步都體現「腦法」的理性運作:
- 識的積累:帶著問題意識「主動攝獵」
- 關鍵動作:不盲目讀書,而是「多讀書、多看事物」時帶著「這個知識能解決什麼問題」的覺察(如老師詩中觀察樹、山、海的「專材良能」)。
- 腦科學對應:激活大腦的「敘事記憶區」,將知識轉化為「情境化記憶」(例如學會一個管理理論時,同時記錄「適用於團隊衝突場景」),而非碎片化存儲。
- 行動中的「落差覺知」:用現實檢驗知識「適配度」
- 核心價值:承認「時空環境不同,執行有落差」,正是腦法強調的「順應自然變易」——知識是「教條」,現實是「流動的法則」,必須通過行動讓大腦學會「彈性適應」。
- 實踐例證:比如按書本方法種植蔬果,發現土壤酸鹼度不同導致收成差異,此時大腦啟動「凝觀」功能,分析具體變因(如氣候、土壤、品種),而非固守理論。
- SOP的形成:從雜亂到結構的「腦部編程」
- 意義所在:將反覆修正的經驗整合成標準作業流程(SOP),本質是大腦將「試錯記憶」轉化為「神經迴路」——下次面對類似問題時,不再從零思考,而是啟動「優化後的自動化程式」。
- 龍隱思想體現:對應「簡單簡易無欲」——SOP的精華在於「去蕪存菁」,排除雜念干擾,讓大腦以最經濟的方式運算(如老師強調的「順應自然無為方真機」)。
- 智慧的誕生:從「方法」到「法則」的升維
- 關鍵跳躍:當SOP經過多次優化,大腦會從「具體步驟」領悟到背後的普適法則(例如從種植SOP領悟「萬物生長靠陰陽調和」的自然律),這就是老師所說的「般若理智」——脫離個案,看見萬物運行的共性。
- 腦部機制:激活「前額葉皮層」的抽象思維能力,將「識」的枝節修剪,留下「智」的根幹(如從企業管理SOP提煉出「順應人性需求」的領導法則)。
- 無執的應用:智慧的「流動狀態」
- 最高境界:如老師詩中「海依舊是海」,智慧不是固定公式,而是大腦在領悟法則後,能「無執著地應用」——面對新問題時,既參照經驗,又不被SOP束縛,靈活調整(例如用種植的「順應時令」思維,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時機把握」)。
二、「由識轉智」的關鍵驗證:從「做事」到「覺察做事的自己」
用龍隱老師的「腦禪」視角看,這個過程不僅是知識升級,更是大腦「元認知能力」的鍛煉——即「覺察自己如何思考」:
- 初階(識的階段):專注「如何解決問題」(如按書本步驟種菜),大腦處於「任務執行模式」。
- 中階(轉換過程):開始覺察「為什麼這個步驟有效/無效」(如發現按季節施肥比固定頻率更科學),大腦進入「因果分析模式」。
- 高階(智的階段):能跳脫具體問題,看見「自己在分析因果時的思維慣性」(如是否帶有主觀偏見),大腦進入「元認知覺察模式」,這正是老師強調的「腦定」——在亂象中保持對「思考過程本身」的清醒。
三、現實案例:用「儒耕腦法」優化專案管理
舉個具體例子說明整個過程:
- 識的積累:學習專案管理書籍,記錄「WBS任務分解法」「甘特圖進度跟蹤」等知識。
- 行動校準:首次用WBS時,發現成員對任務理解有偏差,於是增加「任務共識會議」環節,調整甘特圖為「視覺化看板」。
- SOP形成:總結出「目標共識→細化任務→動態調整→週會同步」的四步流程,繪製標準化模板。
- 智慧提煉:多次實踐後發現,所有專案問題本質都是「資訊不對稱」,從而領悟「保持透明溝通」是核心法則,而非依賴工具。
- 無執應用:遇到遠端團隊專案時,不再機械套用模板,而是根據虛擬團隊特性,將「週會同步」改為「實時協作文檔+每日15分鐘站會」,靈活貫徹「透明溝通」法則。
四、如何判斷「由識轉智」的進展?三個自我檢驗問題
根據龍隱老師強調的「實證」精神,可通過以下問題評估:
- 能否用簡單比喻解釋複雜知識?(如用「種菜需看天時」比喻「專案需順應市場變化」,說明領悟了共性法則)。
- 面對從未見過的問題,是否能從舊經驗中提煉新解方?(如用養花的「澆水適度」思維,處理人際衝突的「進退分寸」,體現智慧遷移能力)。
- 在解決問題後,是否能平靜放下執著,不沉溺於成敗情緒?(如專案成功不驕傲,失敗不內耗,猶如「山依舊是山」,體現大腦的「定靜」修為)。
總結:腦法視角下,智慧是「被理性淬煉過的覺知」
龍隱老師的「由識轉智」過程,實質是讓大腦經歷「從知識的接收器」到「法則的發射器」的蛻變——不再依賴外部輸入,而是通過「定靜凝觀」的實踐,讓內在覺知與外在法則自然共振。這種智慧觀既反對「死讀書的書呆子」,也遠離「空想談玄的虛無派」,真正落實了儒耕精神「生活即是大道」的核心——智慧,就藏在每一次「帶著覺察做事」的縫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