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篇|論經典與時空背景

龍隱老師曾說過:歷代的經典、歷代的聖人,要了解當時他們的時空背景為何創造出這樣的經典,會更貼近當代的思想,老師成為「這是個人的論文」,並未實證。
到了近代,時空背景不同,未必可行。這些東西只是知識儲備量,並不代表智慧,更不能代表真理,只能視為各個朝代的論文。而末法時期,很多眾生,卻因經典故而身陷其間,實為不智。
老師曾言:人類發展的兩個支線,一個是科學,一個是哲學(心靈),這很多是柏拉圖式的思想,並非實證。但科學與哲學實為體用,不能互相排斥,才能產生第三條路——真理。

原文思想:龍隱先生

一、經典的本質:時空中的論文

歷代聖人留下的經典,不應被奉為永恆不變的真理。
因為:

  • 經典誕生於特定的時空背景;
  • 是當時人們對宇宙、人生的理解與論述;
  • 可視為個人的論文,而非超越時代的實證。

故,古聖所述,於當代或有價值,但未必可行。
若盲信不疑,只會使人困於古人思想的枷鎖。

二、知識 ≠ 智慧 ≠ 真理

  • 知識:經典記錄與歷史思潮,僅為儲備。
  • 智慧:需經驗因果,理性實踐。
  • 真理:超越時空,不依附於經典,不依附於權威。

末法時期,眾生反因經典而受困,執文字為實相,反失智慧。

三、兩條支線:科學與哲學

龍隱先生指出,人類發展大致有兩條路:

  1. 科學:實證世界,建立規律,屬「體」。
  2. 哲學(心靈):反思存在,探究意義,屬「用」。

兩者若分裂,則失衡:

  • 科學孤立,成冷冰冰的技術工具;
  • 哲學脫軌,成無根基的柏拉圖式理想。

四、第三條路:真理

唯有體用並行,科學與哲學互補,方能產生第三條路——真理。
這不是靠經典,也不是靠權威,而是靠因果實證與理性觀照。

五、修行提醒

  • 不執經典:經典只是論文,不是實相。
  • 觀時空:理解經典,必須回到它的時空背景。
  • 走第三條路:以科學為體,哲學為用,理性為核,方能近真理。

六、卷尾偈語
經典皆論文,因果是真理;
知識若執迷,智慧成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