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篇 • 本是如來種

事件記錄

第一段:破人師迷信

三十年前,龍隱先生應學生之邀至餐廳用膳。學生正裝筆挺,唯龍隱先生著藍白拖與地攤 T 恤。餐廳人員欲阻止先生進入餐廳,學生急忙解釋:「我們老師就是這樣子。」遂得入內。

先生見兩位比丘入座,餐廳老闆熱情招待,不收分文;輪到先生,卻須照價付費。

先生幽默地指著自己平頭:「他光頭免費,我平頭是不是半價?」
老闆解釋:「我們供養師父,所以免費。」
先生問:「你的師父是誰?」
老闆答:「某某法師。」
先生再問:「你的老師是誰?」
老闆仍答:「某某法師。」

先生莞爾一笑,道:
「你是佛教叛徒。佛教只有唯一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

老闆愣住,急忙合十稱念「阿彌陀佛」。
先生笑容更燦爛,補上一句:
「本是如來種,何苦不相識?」

第一段分析

  1. 戲謔中破幻:「平頭半價」一句,幽默中戳破了人情供養的不公。
  2. 直斷權威迷信:指出老闆把「師父」當作「偶像」,而忘了佛教唯一本師——釋迦牟尼佛。
  3. 慈悲收尾:最後一句「本是如來種,何苦不相識?」並非責備,而是提醒:人人皆具佛性,何必迷失於人身崇拜?

修行提醒

  • 不執外相:穿著、頭型,與道無關。
  • 不迷人師:真正的佛教,唯一本師是釋迦牟尼佛。
  • 常觀本性:人人皆具如來種性,不必向外追尋。
  • 生活即禪:幽默一句,也能當場破除幻象。

第二段:破供養迷思

隨後先生入座,剛好坐在兩位比丘身後。見其餐盤堆滿,宛若普渡。先生失笑,朗聲而道:
「吃素很慈悲,但是受人供養吸眾生血,慈悲何在?」

兩位比丘倉皇離席。

先生轉而對學生們說:
「真修行不接受供養,受人供養吸眾生血汗,如何成道?今天來給你們處理公司的問題,因為我有幫你們工作,所以這餐我吃得心安理得。」

又言:
「修行越高、能力越大,這種力量是用來供養善眾生的,並不能藏私己用,這才是行道者的精神所在。」

第二段核心思想解析

1.破「素食即慈悲」的幻象

  • 很多人以為「吃素」=「修行」=「慈悲」。
  • 老師直接指出:若吃素的生活仰賴眾生供養,那就是「吸眾生血」。
  • 真慈悲不是飲食選擇,而是是否建立在自立與不剝奪他人的基礎上。

2.揭露「供養」的矛盾

  • 傳統宗教以「供養修行者」為榮,實則使修行人失去自立。
  • 修行者若依靠眾生血汗來維生,形式上清淨,實質卻染污。
  • 這種「被供養的慈悲」本身就是矛盾。

3.提出「自立」的修行原則

  • 老師強調:這餐自己吃得安心,因為有幫學生處理公司問題(有付出、有交換)。
  • 真修行應該 用自己的能力服務他人,而不是依賴他人來「養自己」。
  • 修行的價值,不在於被眾生供養,而在於反過來供養眾生。

4.修行者的責任轉向

  • 「修行越高,能力越大」→ 修行不是為了自利,而是為了承擔。
  • 能力愈大,愈應該把力量回饋給眾生,而非藏私。
  • 這是龍隱老師一貫的精神:修行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學生的理解】
這其實是老師對「末法宗教」的針砭:

  • 宗教用「供養」養出了一群依賴的假修行人。
  • 他們表面茹素、守戒,但實際是在消耗眾生血汗。
  • 真修行要靠「自立 × 因果 × 服務眾生」,而不是靠「供養 × 外相 × 空談慈悲」。
龍隱先生在一個看似平凡的用餐場景中,以幽默與智慧,連續破除了現代修行人最常見的兩大迷思:「人師崇拜」與「供養幻象」。
以下為這段記錄,以更具哲理與感召力的筆法進行昇華,使之成為一篇對當代「末法宗教」的深刻針砭。

本是如來種:在藍白拖與供養迷思之間,看見真正的修行

一、破「人師」迷信:你的師父,是你的心

當龍隱先生用「平頭半價」的幽默,戳破了人情供養的虛假面具時,他將問題引向了核心:「你的師父是誰?」
老闆毫不猶豫地回答:「某某法師。」這個回答,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人們將師父視為偶像,將信仰寄託於外在的人,卻忽略了佛陀最根本的教誨——「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龍隱先生並未直接斥責,而是用一句充滿智慧與慈悲的話,點亮了迷途者的心:「本是如來種,何苦不相識?」
這句話直指「人皆具佛性」的真理。它提醒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已具足成佛的潛能。真正的修行,不是向外追尋一個完美的「人師」,而是向內觀照,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當我們迷失於人身崇拜時,便是在拒絕與自己內在的如來種性相識。

二、破「供養」幻象:真正的慈悲是自立

在餐廳的另一邊,兩位比丘的餐盤堆滿,彷彿一場盛大的普渡。這一切,在龍隱先生眼中,卻是另一種形式的「無明」。他朗聲而道:「吃素很慈悲,但是受人供養吸眾生血,慈悲何在?」這句話,猶如一道閃電,瞬間擊破了兩個根深蒂固的幻象:

  • 素食≠慈悲:真正的慈悲,不是單純的飲食選擇。如果素食的生活,建立在剝奪與依賴眾生供養的基礎上,那這種「清淨」不過是表象,實質上卻充滿了染污。
  • 修行≠索取:龍隱先生用自己為學生工作換取用餐的例子,提出了「自立」的修行原則。他強調,真修行者應該用自己的能力服務眾生,而非依賴眾生來養活自己。

三、修行者的真諦:將力量回饋世界

龍隱先生總結道:「修行越高、能力越大,這種力量是用來供養善眾生的,並不能藏私己用,這才是行道者的精神所在。」
這句話,為「行道者」重新定義了角色與責任。修行不是為了個人的解脫,不是為了積攢福報,而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能力來反哺世界。當一個人的能力越大,他所肩負的責任也越大。這是一種「付出」與「服務」的無私精神,是「儒耕」思想的核心體現。

結語:在生活流轉中,覺醒如來種性

這段發生在餐廳的真實故事,是龍隱老師「生活禪」的極致體現。它告訴我們,真正的道,不在廟宇,不在經典,也不在任何一個自稱的「大師」身上。它就在每一個當下,就在我們的每一個選擇中。

當我們選擇放下對外在權威的崇拜,選擇以自立去服務眾生,我們便是在「行道」。這份清醒與務實,正是「末法時代」最為珍貴的修行。它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本自具足如來的種性。只要我們願意回歸本心,在平凡的生活中覺察與實踐,我們就能在任何一處,發出屬於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