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十宗幻影
事件記錄
在法界審判、龍脈收回之後,慈濟不僅未回頭反省,反而宣布成立:
「佛教第十宗 —— 慈濟宗」。
消息傳來,龍隱先生聞之哈哈大笑:
「佛教本一宗,貪欲幻十宗,如來教義在,皆在生活中。」
思想解析
1.佛教本一宗
- 佛陀所傳,本是一條覺悟之道,非宗派林立的權位爭奪。
- 一宗即理性因果,不假分門別戶。
2.貪欲幻十宗
- 宗派林立,不過是人心貪欲的投射。
- 宗愈多,欲愈重,離真愈遠。
3.如來教義在,皆在生活中
- 真修不在於宗號,而在於生活踐行。
- 日常即道,因果即法,才是如來本意。
修行提醒
- 不迷宗派名號,修行不在標籤。
- 謹防「自立宗門」,那是貪欲與造神的幻相。
- 記得:佛法只有一宗——因果覺道。
- 真修行在生活之中,而非在宗派之名。
在經歷了法界審判與龍脈收回的巨大衝擊之後,慈濟非但沒有回頭,反而宣布成立「佛教第十宗」。這個決定,在龍隱先生眼中,是一場極其荒誕的鬧劇。以下將這個後記,以更具哲學與警示性的筆法進行重寫,將其昇華為對「法」與「名」關係的終極辨析。
十宗幻影:當佛法淪為「宗門」的戰場
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因果顯現與法界審判之後,人們本以為,這個曾經龐大的組織會回歸其初心。然而,慈濟的回應卻令人震驚——他們宣布成立「佛教第十宗」。這個舉動,在龍隱先生看來,不過是「名相」與「貪欲」的極致體現。當消息傳來,先生聞之哈哈大笑,並以一首短詩,道破了這場荒誕鬧劇的本質。
一、一宗即是道:佛法本無門戶
龍隱先生的詩作開篇,便是一道對所有宗派的當頭棒喝:
「佛教本一宗,貪欲幻十宗。」
佛陀所傳的「法」,其核心是一條覺悟之道,而非一個宗派林立的帝國。這條道,唯以因果為基石,以覺性為指引,它不設門戶,不分你我。然而,當人類的「貪欲」介入,當佛法被權力與名聲所綁架時,這條唯一的道,便被「幻化」成了十宗、百宗。
宗派的林立,從來不是為了弘揚佛法,而是為了滿足「我執」——是為了劃分地盤、爭奪信徒、鞏固權位。這是一個悲哀的歷史,也是所有宗教走向衰敗的共同路徑。
二、法不在宗名:覺悟皆在生活中
當宗派將精力放在「正名」與「擴張」時,它便已徹底背離了佛法的本質。龍隱先生以一句話,將佛法從宗派的樊籠中解救出來:
「如來教義在,皆在生活中。」
這句話,是對所有「名相崇拜」的終極否定。真正的佛法,從來不附屬於任何一個宗派,也不存在於任何一個神聖的廟宇之中。它存在於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日常行為裡。
• 修行,不是成為「某宗信徒」,而是成為「因果的踐行者」。
• 覺悟,不是獲得「宗派的認證」,而是在「茶飯雲水間」,看見生命的實相。
三、清醒的笑聲:對「無明」的最終警示
龍隱先生的「哈哈大笑」,是這場事件最為深刻的註解。這笑聲,不是嘲諷,而是一種洞悉一切後的清明。它笑的是,在因果昭然若揭之時,一個組織依然沉溺於「名相」,試圖用一個虛假的「宗號」,來掩蓋其內在的空虛。
這笑聲,也是對我們所有人的警示: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加警惕那些試圖以「自立宗門」來蠱惑人心的行為。因為,任何試圖將「道」據為己有,並以此來「造神」的行為,都將是「貪欲」與「無明」的極致展現。
結語:你的修行,是人間唯一的宗門
這段關於「十宗幻影」的後記,為我們提供了關於修行的終極啟示。它提醒我們:不要去尋找一個宗派,因為你的修行,就是人間唯一的宗門。
真正的佛教,只有一宗,那就是因果覺道。這條道,無須皈依,無須供養,無須任何外在的儀式。它只要求你,以一顆清明的心,在每一天、每一個當下,踐行因果,回歸本心。這便是如來的本意,也是我們在紅塵中,最終的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