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墨 / 龍隱

龍隱先生《歲墨》詩文解析

一、原文詩段

願借人間半兩墨
畫山,畫水,畫寂寞

人間總有三兩風
一壼秋雨半白酒
滿塘青蓮岸楊柳
阡陌疇,歲悠悠

塵封往事幾多愁
寒霜落,葉如舟
竹閣雲廊人依舊
只留墨香不回頭

二、原文分析

  1. 「願借人間半兩墨,畫山,畫水,畫寂寞」的意象起筆:「願借」二字帶有溫柔的嚮往與妥協,不強求、不張揚,恰如面對人間瑣事的從容;「半兩墨」用量輕微,卻能承載「山、水、寂寞」三重意象——從宏大的自然景致,落到細微的內心情緒,讓「墨」從創作工具,轉化為連接外在風景與內在心境的媒介,開啟「以墨敘情、以景襯心」的詩意基調。
  2. 「人間總有三兩風」至「阡陌疇,歲悠悠」的俗世鋪陳:「三兩風」與前文「半兩墨」呼應,以輕淡的自然元素,勾勒人間常態;「一壼秋雨、半白酒」是俗世的閒適,「滿塘青蓮、岸楊柳」是自然的清淨,「阡陌疇」則是田園的樸實——三重場景疊加,不見激烈情緒,只餘「歲悠悠」的時光流轉感,體現生活禪「在俗世瑣碎中體悟平和」的核心,讓「人間」的質感變得具體可觸。
  3. 「塵封往事幾多愁」至「只留墨香不回頭」的心境收束:「塵封往事」帶有對過去的輕淡懷念,「寒霜落、葉如舟」以自然景物的凋零,喻示往事的逝去,卻無沉重悲傷;「竹閣雲廊人依舊」是對当下的認可,「只留墨香不回頭」則是對過去的告別——不執著於往事的愁緒,只留存「墨香」般的美好餘韻,達至「不戀過去、安住当下」的生活禪境界。

三、理性詮釋

  1. 「半兩墨」與「三兩風」的象征:輕淡中的深刻:「半兩墨」「三兩風」用量皆輕,卻能承載「寂寞」「歲悠悠」等深層情感與時光體驗,暗合「生活禪」的核心智慧——真正的覺悟與體悟,不在於轟轟烈烈的經歷,而在於對輕淡俗世風景的細心感知。如同腦禪「覺察微小念頭」的實踐,山、水、風、雨這些平凡景物,恰是體悟內心、理解時光的最佳載體,避免陷入「追求宏大體驗才是覺悟」的誤區。
  2. 「一壼秋雨半白酒」的俗世智慧:順應日常,不避瑣碎:「秋雨、白酒、青蓮、楊柳」皆是俗世日常中的常見元素,詩中不刻意追求超凡脫俗的意境,反而坦然描繪這些瑣碎景致,體現儒耕思想「以俗世為修行場」的理念——修行不在於遠離人間,而在於在「一壼酒、滿塘蓮」的日常中,養成平和的心態。如同腦禪「在瑣事中保持覺察」,面對俗世不抗拒、不厭倦,才能真正與生活和解。
  3. 「只留墨香不回頭」的辯證:懷念與告別的平衡:「留墨香」是對過去美好體驗的珍惜,「不回頭」是對当下與未來的負責,二者並存體現「生活禪」的平衡智慧——不為了告別而刻意遺忘過去,也不為了懷念而執著於無法回溯的往事。如同面對「葉如舟」的凋零,既欣賞其飄落的韻味,也接受其離去的事實,在懷念與告別間找到平衡,才能避免被過去牽引,真正活在当下。

四、修行提醒

  1. 在「輕淡景物」中練習覺察,不忽略日常美好:日常可多關注「半兩墨」「三兩風」般的微小景致——清晨的陽光、路邊的綠草、傍晚的微風,如同詩中「畫山畫水」般,用心感受這些景物的質感,逐步養成「不忽略平凡、不錯過細微」的覺察習慣,避免在忙碌中丟失對生活的感知力。
  2. 以「歲悠悠」的心態面對時光,不焦虑於變化:面對年齡增長、環境變遷,可效仿「阡陌疇,歲悠悠」的從容——認清時光流轉是自然規律,不必為「抓不住時間」而焦虑。如同欣賞「滿塘青蓮」從盛開到凋零,接受每個階段的獨特風景,在順應時光中保持內心的平和,避免被「時間恐慌」消耗心力。
  3. 學會「留墨香不回頭」,與過去和解:面對往事的遺憾或美好,可試着「只留墨香」——記住其中的溫暖與啟發,同時「不回頭」——不沉溺於過去的得失、成敗。如同整理舊物時,保留有意義的小物件,丟棄無用的雜物,在對過去的篩選與告別中,減輕內心的負擔,更輕鬆地走向当下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