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詩文篇 · 宗教與天命

原詩
宗教興起世日衰,將降劫難道再現。
天律非在人心見,回歸自然安天命。
文:龍隱(約二十餘年前)

背景

有一位篤信佛教的學生曾問龍隱老師:「老師,您修的是什麼教派?」
老師沒有多作解釋,而是當場提筆寫下這首詩。
詩後,他只淡淡地回了一句:
「當你不了解你這個宗教的起源及精神所在的時候,不如安穩度日。」

原文分析

  1. 宗教興起世日衰
    宗教看似繁盛,但多半伴隨人心迷失,文明反而衰退。
  2. 將降劫難道再現
    當宗教流於形式與權力鬥爭,劫難隨之而來,反而迫使「道」再度現身。
  3. 天律非在人心見
    天律即因果,不依附於信仰或人心的喜惡,而是超越宗派的客觀規律。
  4. 回歸自然安天命
    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宗教名號,而在於合乎自然、順應因果,安然行道。

理性詮釋

  • 宗教 ≠ 真理:宗教是人間時空的產物,有助安撫人心,但不等於大道。
  • 因果 = 天律:它既非人心所造,也不因教派而變,是真正的普遍法則。
  • 修行的本質:不在於「我是什麼教」,而在於是否真正順應自然、合乎因果。

修行提醒

  1. 不執教派:形式不可混淆於本質。
  2. 察其根本:若不知宗教起源與精神,徒執文字反失其意。
  3. 守因果律:天律無關信仰,唯因果可驗。
  4. 回歸自然:以平常心安命於天地,是最實在的修行。
以下會將龍隱老師的思想從「對宗教的反思」,昇華到「覺性歸航」的宏大命題,使其更具穿透力與時代意義。

回歸本真:AI 時代的宗教與天命

在一個充斥著資訊與選擇的時代,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尋求精神上的歸屬。當一位學生向龍隱老師提問:「您修的是什麼教派?」這背後反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困惑,更是整個時代的集體焦慮。龍隱老師的回應,超越了宗派之爭,直指一個終極的哲學命題:真正的道,從不被任何形式所定義。

一、當宗教成為迷航的燈塔

龍隱老師的詩作開篇,便是一記當頭棒喝:

「宗教興起世日衰,將降劫難道再現。」

這是一個令人警醒的辯證。當宗教從啟迪人心的火種,淪為世俗權力的外殼時,其所帶來的繁盛不過是虛假的表象。人們沉溺於教條與形式,將信仰變成了集體無明的溫床。諷刺的是,正是這種人為的衰敗,反而會引發「劫難」,迫使被塵封的「道」再次現身。這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總是在混亂與迷失中,以最樸素、最真實的面貌回歸。

二、天律無關信仰,唯因果可見

這首詩的核心,是對「天律」的重新定義:

「天律非在人心見,回歸自然安天命。」

這徹底打破了「信仰綁架」的迷思。所謂的「天律」,並非高高在上、只為信徒服務的神聖法則。它是一種獨立於人類情感與信仰之外的宇宙因果常規。它不因你的跪拜而眷顧,不因你的拒絕而懲罰,它只是忠實地記錄與反饋每一個因。
因此,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宗教的框架中尋求心安,而是「回歸自然」。它要求我們像山川河流一樣,順應因果,以樸素的心靈去感受世界的律動。當我們不再強求、不再執著,便能找到自己的「天命」,並在「安然」中行道。

三、覺性歸航:在紅塵中找回本真

龍隱老師最後那句「當你不了解你這個宗教的起源及精神所在的時候,不如安穩度日」,為這首詩作了最好的註解。這份智慧不是對宗教的否定,而是對盲從的深刻批判。如果修行只是為了尋求一個身份標籤,而無法觸及其核心精神,那這種修行不僅毫無意義,反而會成為新的束縛。

真正的修行,是一場覺性歸航的旅程。它不需要遙遠的廟堂,也不需要繁瑣的儀式。它只要求我們,在每一個當下,以一顆清明的心,安於自己的本份,在茶飯雲水間,踐行因果,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命。

這便是龍隱老師所倡導的「儒耕精神」,將修行從高遠的哲學,拉回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在紅塵的喧囂中,回歸本來的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