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八兩墨 / 龍隱

龍隱先生《彌勒八兩墨》詩文解析

一、原文詩段
《彌勒八兩墨》
將借蒼海八兩墨
描繪山河改顏色
再取瓊漿釀成酒
笑看風雲醉彌勒

二、原文分析

  1. 「將借蒼海八兩墨」的意象開闊:「蒼海」將「借墨」場域拓展至浩渺汪洋,比此前「瑤池」「瓊宇」更添磅礴氣勢;「八兩墨」在用量上突破前序詩作的「五兩」「六兩」,且以「蒼海」為源,讓「墨」不再是單一媒介,而成為能容納山河、承接天地的浩瀚存在,為「描繪山河改顏色」的宏大想象奠定基礎。
  2. 「描繪山河改顏色」的張力體現:「改顏色」非違逆自然的蠻干,而是以「蒼海之墨」的胸懷與視角,重新賦予山河新的意境——或將荒蕪化為生機,或將沉悶化為絢麗,暗含「以覺悟之心重塑對世界的感知」的深意,既見對山河的熱愛,也顯對生命的主動創造力,體現生活禪「不被現狀束縛,以心造境」的核心。
  3. 「再取瓊漿釀成酒,笑看風雲醉彌勒」的心境昇華:前句從「描繪山河」的壯志轉為「釀酒」的閒適,「瓊漿」與「蒼海墨」呼應,保持意象的高潔;後句「笑看風雲」見灑脫,「醉彌勒」喻慈悲與自在——不執著於「改山河」的結果,而是以「醉看風雲」的從容,享受創作與生活的過程,達至「入世有為、出世自在」的生活禪境界。

三、理性詮釋

  1. 「蒼海墨」與「山河色」的象征:覺悟的格局與行動:「蒼海八兩墨」象征「覺悟後的宏大格局」——能容納萬象、洞察本質;「描繪山河改顏色」則是「格局指導下的主動行動」——非被動接受世界的樣貌,而是以覺悟為「筆」,以行動為「墨」,主動創造更美好的體驗(無論是外在環境還是內心世界)。這與儒耕思想「修身後濟世」的邏輯契合:先培育「蒼海般」的胸懷(內修),再開展「改山河般」的行動(外踐),避免空有格局而無作為。
  2. 「釀酒醉看」的理性含義:行動與心態的平衡:「描繪山河」是「有為」,「釀酒醉看」是「無為」,二者並存體現「生活禪」的平衡智慧——既要有主動改變的勇氣(改山河),也要有接受結果的從容(笑看風雲)。如同腦禪「理性行動、不執結果」的理念:認清「改山河」需順應規律,不強求「一蹴而就」,在努力後以「醉彌勒」般的心境,接納所有可能,避免因執著結果而陷入焦慮。
  3. 「醉彌勒」的象征:慈悲與自在的統一:「彌勒」象征慈悲、包容與樂觀,「醉」非沉溺,而是「不被風雲擾心」的自在——面對生活中的「風雲變幻」(如挫折、變故),既能以慈悲之心體諒萬物,也能以樂觀之心看待變化,這恰是「蒼海墨」格局的內在體現:唯有胸懷足夠寬廣,才能在風雲中保持微笑,在行動後保持自在。

四、修行提醒

  1. 培育「蒼海般」的胸懷,不陷入「小我執著」:面對人際矛盾、工作困境時,試想「蒼海納百川」的包容——個人的瑣事在「山河蒼海」面前何其微小,不必過度糾結於得失、成敗。逐步拓展认知格局,從「關注自我感受」升維到「關注更大的價值」(如對他人的幫助、對環境的呵護),讓心態如「蒼海」般平靜而有力量。
  2. 在「改山河」的行動中保持「笑看風雲」的從容:無論是追求事業目標,還是開展公益行動,都要記得「過程比結果重要」——盡力而為,卻不執著於「必須達成某種效果」。如同「描繪山河」,認真揮筆即可,至於最終顏色如何,以「醉看風雲」的心境接納,避免因過度關注結果而丟失行動本身的快樂,逐步養成「有為而不執著」的生活態度。
  3. 以「彌勒般」的樂觀面對變化,不被「風雲」困擾:生活中難免有「風雲突變」(如計劃失敗、意外發生),此時可效仿「醉彌勒」的姿態——不抱怨、不焦虑,而是以「這也是體驗的一部分」的心态,從變化中尋找新的可能。記得「蒼海墨能改山河色,覺悟心能轉風雲境」,外在變化無法完全掌控,但內心的自在與樂觀可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