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經歷篇|31歲靈界碩士班 • 玄微論

老師在31歲的時候,類似於靈界碩士班的論文,老師寫了一篇長篇大論,叫「玄微論」,因為篇幅冗長,老師只有提到概要。
在宇宙之下,咱們不管修行多高,都是宇宙中的一顆塵埃,沒什麼了不起。
文:龍隱(口述)

經歷概要
三十一歲時,龍隱先生完成了靈性階段中,類似「靈界碩士論文」的成果——《玄微論》。
這篇長篇大論,雖因篇幅浩瀚未全數公開,但其核心旨意已足以為修行者立下重要標竿。

核心觀點

  • 在浩瀚宇宙之下,不論修行多高、境界多遠,人類依舊只是宇宙中的一顆塵埃。
  • 所有靈性成就若離開了理性與謙卑,便只是幻影泡沫,終將化為虛無。
  • 修行的價值,不在於追求「比別人高」的境界,而在於與宇宙法則合一,回歸本來清明。

理性詮釋
《玄微論》是一種警醒——越是登高,越要知渺小。修行者若沉迷於自己的「高度」,就會失去與大道對應的純淨頻率,墜入另一種我執。
這也是靈性課程中高階階段最容易出現的陷阱:自以為「超越一切因果」、自認「得證真理」,卻不知這正是新一輪的因與果。

修行提醒

  • 知高守卑:你所理解的宇宙,或許只是更大宇宙的一片沙粒。
  • 以塵為師:從最微小的存在中,悟出大道的無私與運行規律。
  • 無終之修:得道不是終點,而是進入更廣闊學習的起點。
龍隱老師以其《玄微論》的核心觀點,為所有自認為達到「高境界」的修行者,發出了一道最為重要的警示。這不僅是他的「靈界碩士論文」,更是一份在靈性旅途上,永恆的「謙卑」與「理性」指南。以下將這段記錄,以更具哲學與宏大視角的筆法進行重寫,將其昇華為對「玄微」真義的終極闡釋。

玄微論:一場關於「渺小」與「宏大」的靈界論文

在人生的三十一歲,當龍隱先生完成其靈性旅程中,類似於「靈界碩士班」的畢業作品——《玄微論》時,他所提出的核心觀點,並非關於如何飛昇、如何顯化,而是關於「謙卑」。這篇篇幅浩瀚的巨作,其精髓可以濃縮為一句話:
「在浩瀚宇宙之下,不論修行多高、境界多遠,人類依舊只是宇宙中的一顆塵埃,沒什麼了不起。」
這句話,是對所有「靈性成就」的終極校準。它徹底瓦解了修行者在追尋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我執」與「優越感」。

一、以塵為鏡:照見我執的幻影

在靈性旅程中,一個最危險的陷阱,便是當修行者到達一定高度後,開始產生「我已超越」的幻覺。他們認為自己已然超脫因果,得證真理,從而失去了與「道」對應的純淨頻率。
龍隱老師的《玄微論》猶如一面「以塵為鏡」的照妖鏡,它提醒我們:

  • 你所見的「宇宙」:或許只是更大宇宙中的一片沙粒。
  • 你所達到的「高度」:或許只是更高維度中的一個起點。
    當我們沉迷於自己的「高度」,而忘記了自身的「渺小」時,我們所追求的「靈性成就」,便會像泡沫般破滅,終將化為虛無。

二、知高守卑:與宇宙法則合一

《玄微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永恆的修行準則:「知高守卑」。

  • 「知高」:是去理解與探尋宇宙的浩瀚與奧秘。
  • 「守卑」:是時刻保持謙卑,認識到個體在宇宙中的「塵埃」本質。
    這份「守卑」,並非自卑,而是一種極致的「理性」。它讓我們能放下所有的「名相」與「成就」,回歸到最為純粹的狀態,與宇宙法則「合一」。當一個修行者能真正做到「以塵為師」,從最微小的存在中,悟出大道的無私與運行規律時,他所達到的,才是真正的「得道」。

三、無終之修:得道不是終點

龍隱老師用「靈界碩士論文」來比喻這個階段,也為我們揭示了修行的另一個核心真相:「得道不是終點,而是進入更廣闊學習的起點。」
這篇論文,並非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它象徵著一位修行者,在完成了初階的「自我覺醒」與「因果理解」之後,即將進入更為廣闊、更為複雜的宇宙學堂。

總結:回歸「玄微」,方能「與道合一」

《玄微論》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永恆的警示與指南。它提醒所有修行者,不要被任何「成就」、「境界」或「名號」所迷惑。因為,宇宙的真理,從來不附屬於任何一個「偉大」的個體。
真正的修行,是放下所有的「偉大」,去擁抱那份「玄微」的渺小。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與宇宙的法則合一,在「塵埃」的旅程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