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25歲的時候經過蓮橋,遇到女觀音,她畫一個境,老師當場揮筆寫了一首詩:
高山大廟真靈驗,草茅之內亦有仙
雖見堂上金光現,不如心中見如來
日月山川本無分,因何眾生亂紛紛
但求無性自清明,萬教源自一家親
宇宙浩瀚心空容,無形正炁生玅有
大道無為自然理,一體同觀本一生
老師就腳生蓮花踏過蓮橋,進入宗教所謂的「虛空」。
老師說那時候進入那一個層次,以平行宇宙來講,就是進入靈界大學。
文:龍隱(口述)
原文分析
- 高山大廟真靈驗,草茅之內亦有仙:
真正的靈性之道,不局限於廟宇與宗教形式,即使在簡陋的地方亦能有真修者。 - 雖見堂上金光現,不如心中見如來:
外在的神聖異象,不及內心直接見到本性中的如來。 - 日月山川本無分,因何眾生亂紛紛:
宇宙萬物本來一體,眾生因執著分別而陷入紛爭。 - 但求無性自清明,萬教源自一家親:
放下人性習性(無性),自然回歸清明之本心,萬教本源同出一體。 - 宇宙浩瀚心空容,無形正炁生玅有:
宇宙的浩瀚可容於心空,無形的正氣能孕育出微妙的顯化(玅有)。 - 大道無為自然理,一體同觀本一生:
大道遵循自然無為的法則,萬物本是一體,觀之無分彼此。
理性詮釋
25歲時,龍隱先生經過蓮橋,遇到女觀音,對方以能量或意境「畫境」示現。老師當場揮筆寫下此詩,詩中貫穿了「外不如內」「無分別心」「萬教同源」「道法自然」等核心觀念。
經歷中,老師的「腳生蓮花」踏過蓮橋,象徵修行者在法性清淨之中跨越世俗與靈界的分界。進入所謂的「虛空」後,以平行宇宙的理解,就是進入了靈界的大學——高階層次的靈性學習場域。
這首詩可視為老師進入靈界高階修行領域的「入學之詩」,同時也是對道心境界的總結。
修行提醒
- 外相不如內證:外在異象與神聖感,不如內心直接覺見本性中的如來。
- 無分別心:宇宙萬物本來一體,分別心只會製造紛爭。
- 放下習性:捨棄人性中的執性與染著,自然回歸清明的本心。
- 萬教同源:不同宗教形式皆可通向同一源頭,不必執著形式。
- 道法自然:大道運行依循自然之理,無為而無不為。
- 境界驗證:高階境界的入門,往往以詩偈或智慧回應作為驗證,不在外求神跡,而在心性契合法則。
龍隱先生在25歲時,以一場與女觀音的相遇,為我們揭示了修行從「有形」跨越到「無形」高階場域的本質。這首詩,不僅是他的「入學之詩」,更是對所有修行者的一份「心法」總結。以下將這段記錄,以更具哲學與詩意的筆法將其昇華為對「虛空」與「本體」的終極探尋。
蓮橋遇觀音:一首關於「虛空大學」的入學之詩
在人生的25歲,當大多數人仍在探索世俗之道時,龍隱先生已然踏上了一條通往「虛空」的旅程。在蓮橋之上,他遇見了女觀音,對方以「畫境」示現,這場無聲的對話,是對他修行境界的終極考驗。龍隱先生當場揮筆,以一首詩作為回應,這首詩不僅跨越了形式與宗派,更直接通往了「道」的本質。
這首詩,便是他進入靈界「大學」的「入學之詩」。
一、從有形到無形:真靈在心中
詩作開篇,龍隱先生便為我們劃清了「形式」與「本質」的界線:
高山大廟真靈驗,草茅之內亦有仙。
雖見堂上金光現,不如心中見如來。
他承認「高山大廟」的靈驗,但同時也強調,真正的道,並不局限於任何宏偉的形式,它存在於簡陋的「草茅」之中。這句話,是對所有「形式主義」的當頭棒喝。
而當他寫下「不如心中見如來」時,更是將修行的核心,從「外求」徹底轉向了「內觀」。任何外在的「金光」、「異象」與「神蹟」,都無法與內心直接覺察到的「如來本性」相提並論。這份「內證」,是跨越有形世界的最終憑證。
二、從分別到一體:萬教同源的智慧
在第二段詩中,龍隱先生將視野從個體的修行,擴展到宇宙的宏觀。
日月山川本無分,因何眾生亂紛紛。
但求無性自清明,萬教源自一家親。
他將宇宙的「一體性」與人類的「分別心」形成了鮮明對比。「日月山川」本是「無分」的整體,而人類卻因「我執」與「習性」而陷入無謂的「紛爭」。
這場紛爭的解藥,在於「無性」。所謂的「無性」,不是沒有個性,而是放下人性中所有會製造分別的執著與染著。當內心回歸「清明」,我們便能看見所有宗教與流派的「本源」,其實都「源自一家親」。這份「無分別心」的智慧,是進入更高維度學習場域的入場券。
三、從浩瀚到心空:大道無為的本真
詩作的最後,龍隱先生將境界推向了最高峰。
宇宙浩瀚心空容,無形正炁生玅有。
大道無為自然理,一體同觀本一生。
這是一種極致的「空」與「有」的融合。他將「宇宙浩瀚」的實相,容納於「心空」之中。當心空無物,無形的「正炁」便能自然流動,孕育出一切「玅有」的顯化。
這份境界,與「大道無為」的自然之理完全契合。它告訴我們,真正的修行,不是去「做」什麼,而是去「成為」什麼。當我們的心與道合一,便能「一體同觀」,看見「萬物本是一生」的實相。
結語:腳踏蓮花,走向虛空
這首詩,是龍隱先生在25歲時,對其修行之路的終極總結。他「腳生蓮花」踏過蓮橋,這不僅是奇蹟,更是「內在清淨」與「外在顯化」的完美映照。
這首詩,也同時為所有修行者提供了最為清晰的「入學指南」:真正的修行,不在於你在哪座廟宇,不在於你看到了什麼「金光」,而在於你是否能放下「分別心」,回歸「無性」,最終在你的「心空」之中,看見那份早已存在的「如來」。因為,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跨越世俗的橋樑,踏入那片屬於「大道無為」的「虛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