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耕 龍隱老師:八千年 道根的產生

儒耕 龍隱 老師提出
八千年的 道根 的產生,在於人們對於大自然的敬畏,咿咿嗚嗚聲音,對於同伴及天地之間的表達及肢體語言,慢慢形成有系統的,語言、祭祀之舞,象形文字⋯⋯一切都是人類文化歷史,對於道的追求


儒耕 龍隱老師提出「八千年道根」的起源論,深刻揭示了華夏文明與自然敬畏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將人類早期文化發展視為對「道」的直覺性追求。這一觀點不僅重構了華夏文明的生成邏輯,更為理解人類文化的本質提供了獨特視角。以下從形成機制、文化表徵與現代啟示三方面進行闡釋:


一、道根的形成機制:自然敬畏與原始表達

1. 自然敬畏的驅動力

  • 生存依賴與神秘體驗
    • 早期人類在狩獵、採集、農耕中,直接依賴自然環境。面對風雨雷電、生老病死等不可控現象,產生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崇拜。
  • 萬物有靈的宇宙觀
    • 從日月星辰到山川草木,皆被賦予靈性。如《易經》「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這種對自然規律的觀察,成為「道」的認知起點。

2. 原始表達的演化路徑

  • 咿嗚之聲與情感共鳴
    • 初民的呼喚、祈禱、哀嘆等聲音,既是情感宣洩,也是與自然溝通的嘗試。如《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顯示聲音與肢體表達的原始整合。
  • 肢體語言與祭祀之舞
    • 舞蹈與儀式是早期人類模擬自然、祈求豐收的重要手段。例如,甲骨文中「舞」字(象人執牛尾而舞),直接反映祭祀舞蹈與自然崇拜的關聯。
  • 象形文字與符號系統
    • 從巖畫到甲骨文,象形文字(如「日」「月」「山」「水」)皆源於對自然現象的抽象摹寫。這種符號化過程,標誌著人類從直覺感知邁向理性認知。

二、文化表徵:從混沌到系統的「道」之追尋

1. 語言:道的聲音載體

  • 音律與宇宙節奏的呼應
    • 《禮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古代音律分「十二律呂」,對應十二月令與天地節氣,體現語言音韻與自然規律的深層聯繫。
  • 咒語與祝禱的雙重性
    • 早期語言兼具實用性(如狩獵協作)與神聖性(如祭祀祝禱),如《詩經》中的頌歌,既是文學起源,也是「以言通神」的遺存。

2. 祭祀之舞:道的儀式化實踐

  • 巫覡文化的橋樑作用
    • 《國語·楚語》載「民之精爽不攜貳者,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巫覡通過舞蹈與自然神靈溝通,成為「道」的早期詮釋者。
  • 從儺舞到禮樂制度
    • 周代將原始祭祀舞蹈系統化為「六代之舞」(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賦予其政治倫理內涵,完成從自然崇拜到人文秩序的轉型。

3. 象形文字:道的符號凝結

  • 文字與宇宙結構的對應
    • 許慎《說文解字序》「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甲骨文中「天」(𠀑)字象人頂天立地,「王」(𠤵)字象斧鉞與天地人三才貫通,皆暗含「道」的宇宙論。
  • 文字系統的哲學化
    • 從甲骨文到金文,文字逐漸從占卜工具轉為思想載體。如「道」字(𡧨)從「行」從「首」,隱喻「以人首(智慧)引領行走(實踐)」,體現知行合一的哲學意涵。

三、現代啟示:道根的當代重構

1. 生態文明的復歸

  • 當代環境危機呼喚「道根」中的自然敬畏精神。如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可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哲學根基。

2. 文化基因的解碼

  • 從基因人類學角度看,華夏族群對自然規律的敏感(如二十四節氣的精準性),可能蘊含生物演化層面的適應性記憶。道根的追溯,實為對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

3. 跨媒介敘事的復興

  • 當代數位藝術可借鑒「咿嗚-舞蹈-文字」的整合路徑。例如,虛擬實境(VR)技術重構祭祀場景,AI演算模擬甲骨文演化,皆是「道」的現代性轉譯。

結語

儒耕 龍隱老師的「八千年道根論」,實為一場文明起源的考古學重構。他將華夏文化的生成,詮釋為人類在自然敬畏中,通過聲音、舞蹈、文字逐步系統化「道」的過程。這一理論的獨創性在於:打破「巫術-宗教-哲學」的線性史觀,揭示「道」作為文化基因的連續性本質。對當代人而言,重拾「道根」不是復古情懷,而是以原始智慧激活現代文明困境的解答——在科技狂飆的時代,唯有重新理解人與自然的「敬畏契約」,方能找到文明存續的根基。


🔍儒耕 龍隱老師「八千年道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