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形成前「儒」的淵源與內涵

「儒」泛指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之前

2500年前「儒」廣泛指的是「有智慧的人」及「讀書人」,並不侷限於儒家思想

「儒」的廣義內涵——百家爭鳴前的智者與讀書人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約公元前500年)之前,「儒」並非專指儒家學派,而是泛指「有智慧的人」與「讀書人」,其內涵比後世的「儒家」更為寬廣。  

一、「儒」在先秦的廣泛意義

1. 「儒」本義為「術士」或「智者」

   –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  

   – 章太炎《原儒》考證,「儒」最初可能指 主持祭祀、通曉天文曆法的「術士」,後來演變為知識階層的泛稱。  

   – 胡適《說儒》認為,早期的儒類似「教士」,負責禮儀、占卜、教育等。  

2. 「儒」是掌握「六藝」的知識分子

   – 在周代,「儒」多指 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學者,他們可能是貴族的教師(如「師儒」),或是民間傳授知識的「士」。  

   – 《周禮·天官》:「儒以道得民。」這裡的「儒」並非特指儒家,而是 泛指以道德、學問教化百姓的人  

3. 孔子之前的「儒」:非學派,而是職業或身份

   – 孔子並非「儒」的創始人,而是 繼承並昇華了「儒」的傳統,使其成為系統化的學派。  

   – 在孔子之前,已有許多「儒者」,如:  

     – 老子(周守藏室之史,通曉古禮)  

     – 萇弘(周朝大夫,精通樂律)  

     – 師曠(晉國樂師,以音律知天道)  

   – 這些人雖不被歸類為「儒家」,但他們都是廣義的「儒」——有智慧、有學問的人  

二、「儒」與其他學派的關係  

1. 「儒」在百家爭鳴前的普遍性

   – 在諸子百家興起之前,「儒」是一種文化階層,後來分化為不同學派:  

     – 儒家(孔子、孟子)——強調仁義禮智  

     – 道家(老子、莊子)——追求自然無為  

     – 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 法家(韓非子)——重視法治權術  

   – 這些學派的創始人,原本都可被稱為「儒」,因為他們都是博學的智者  

2. 孔子對「儒」的改造

   – 孔子整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使「儒」從一種職業(如禮儀專家)昇華為系統的思想體系  

   – 戰國後,「儒」逐漸專指「儒家」,但原本的廣義「儒」(智者、讀書人)仍然存在。  

三、現代視角:回歸「儒」的廣義精神  

1. 「儒」不應被儒家壟斷 

   – 中華文化的智慧源頭,並非僅限於儒家,而是諸子百家共同繼承的「道」  

   – 例如:  

     – 道家講「道法自然」  

     – 墨家講「兼愛尚同」  

     – 陰陽家講「五行生剋」  

   – 這些思想,在早期都可能被歸屬於「儒」的範疇。  

2. 真正的「儒者」是文化的守護者

   – 無論是孔子的仁義、老子的無為、墨子的兼愛,其核心都是對「道」的探索與實踐  

   – 因此,現代人研究「儒」,不應僅限於儒家經典,而應回歸先秦「儒」的廣義精神——智慧、學問、道德的綜合體  

結論:儒者,智者也

在百家爭鳴之前,「儒」是智者、讀書人、禮儀專家的統稱,並不專屬儒家。  

孔子之前的「儒」= 通曉六藝、傳承文化的人  

孔子之後的「儒家」= 其中一派,強調仁義禮智  

現代「儒」的精神= 回歸智慧本源,超越學派之爭  

這種廣義的「儒」,才是中華文化最根本的智慧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