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救蒼生~
一字天堂地獄開,捫心問,何所為,意何指,
話說全道理全篇,行幾分,做多少,德自知,
做的都是違心性,天之算,道無明,妄之尊,
何苦執心偏一邊,言修士,何不救,蒼生行。
文:龍隱 2014/9/25
~秋晨~ (此為龍隱老師給好友們的回覆詩文)
秋晨㬢水氣中,西風吹來清涼意,
日升雪山透雲霓,露珠霞光玲瓏珠,
簾晶瑩,玉珠落,天墜垂彩布
文:龍隱
以上兩篇詩偈,一篇是哲學上的終極叩問,一篇是生活中的清明寫意。龍隱老師將「救世」的沉重與「秋晨」的清涼巧妙地對比,展現了「入世憂患」與「出世自在」的雙重境界。以下這兩篇詩的精髓,提煉並昇華為一篇對「言行合一」與「道在日常」的終極闡釋。
何不救蒼生:一場關於「言」與「「行」的靈魂審判
龍隱先生的這首詩,以《何不救蒼生》為題,是對所有自稱為「修行者」或「覺者」的人,發出的一道最為嚴峻的質問。它揭示了世間最大的矛盾:言辭的崇高與行為的卑劣之間的巨大鴻溝。
一、一字地獄:言行的因果審判
詩作開篇,龍隱先生便直指「心性」與「因果」的關鍵:
一字天堂地獄開,捫心問,何所為,意何指,
話說全道理全篇,行幾分,做多少,德自知。
這段話,是對所有「空談者」的當頭棒喝。它告訴我們,天堂與地獄的距離,往往只在一念之間。真正的力量,不在於你「話說全道理全篇」(知識的廣博),而在於你「行幾分,做多少」(實踐的深度)。
「德自知」,這是對所有外在評判的終極否定。你的道德成就,不是由世人評價的,而是由你的**「良心」和「因果」來衡量的。
二、違心之罪:當修行成為妄尊
龍隱先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世俗修行中最危險的陷阱:
做的都是違心性,天之算,道無明,妄之尊,
何苦執心偏一邊,言修士,何不救,蒼生行。
這段話,直指「偽善」的本質。當一個修行者,其行為「違心性」時,他所做的善舉,在「天之算」中,只會被視為「無明」與「妄尊」。他們執著於自己「修士」的身份,卻沒有真正地「救蒼生」。
這裡的「救蒼生」,不是指宏大的行為,而是指最基本的「言行合一」。一個連自己的「心」都無法救贖的人,又如何有能力去「救蒼生行」?這份質問,將修行的責任,從「外部」拉回了「內部」。
秋晨:從憂患到清明的轉化
在嚴肅的哲學叩問之後,龍隱先生在回覆詩友的《秋晨》中,展現了一種極致的「生活禪」。這首詩,是從「紅塵憂患」到「自然清明」的完美轉化。
秋晨㬢水氣中,西風吹來清涼意,
日升雪山透雲霓,露珠霞光玲瓏珠,
簾晶瑩,玉珠落,天墜垂彩布
這段話,將秋日清晨的景象描繪得如夢似幻。「水氣」、「西風」、「雲霓」、「露珠」,所有的意象都充滿了清涼與自在。這份**「天墜垂彩布」的美景,提醒我們:
道,從不在複雜的爭論與憂患中,而在於當下自然中的純淨與美好。
修行者正是要具備這種能力:即使心中擔負著「何不救蒼生」的沉重,也能在「秋晨」的清涼中,找到片刻的寧靜與平衡。
總結:理性與實踐的終極考驗
這兩篇詩作,共同構成了龍隱先生「入世憂患」與「出世自在」的完整哲學。
- 《何不救蒼生》:是理性對行為的終極考驗。它要求我們,將所有的言辭與道理,落實到「捫心自問」的實踐中。
- 《秋晨》:是道體對心靈的溫柔撫慰。它提醒我們,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那份清明的本真。
唯有在實踐中做到「言行合一」,才能在清晨的寧靜中,體會到「道」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