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隱先生《從半兩墨到十兩墨》詩文解析
一、原文詩段
從半兩墨到十兩墨
一池墨乃到風雨作墨
五十鐘內,即與之作
表現出生活禪的逍遙從容,
一物一境一首詩
《人間半兩墨》
願借人間半兩墨
染水染海染山河
再借紅麈一壺酒
醉臥天地伴星斗
二、原文分析
- 「墨」的量與境的昇華:從「半兩墨」的具體用量,到「十兩墨」「一池墨」的規模延展,最終至「風雨作墨」的天地化境,「墨」的意象突破實物邊界,成為連接個體創作與自然萬象的媒介。「五十鐘內,即與之作」則以時間具象化生活禪的「當下覺察」——不執著於墨的多少、創作的快慢,順應心緒與時機,體現「逍遙從容」的核心精神。
- 「一物一境一首詩」的覺性觀照:將「墨」視為覺察的載體,無論是案頭半兩墨、池畔一池墨,還是天地間的風雨墨,每個物象、每種情境皆可成詩,暗合「生活即道場」的理念,強調在日常瑣物中捕捉覺性閃光。
- 「借墨染山河」與「借酒伴星斗」的情志張揚:前兩句以「半兩墨」染遍水、海、山河,將個體創作力與天地格局相連,展現儒者「以文化人」的胸懷;後兩句借「一壺酒」醉臥天地,則融入道家逍遙自在的氣韻,二者相濟,既見入世的熱情,亦有出世的灑脫。
三、理性詮釋
- 創作與覺性的關係:詩中「五十鐘內,即與之作」打破「創作需長時構思」的固有認知,揭示「生活禪創作」的本質——不依賴刻意設計,而是以「正念」觀照當下,讓墨、境、心自然共振。這恰如腦禪「不執著於思維框架」的覺察原則,創作過程即是「念起不隨、順應本心」的修持。
- 「墨」的符號深意:「墨」既是書寫工具,更是心性的外化——「半兩墨」喻初心純淨,「風雨作墨」喻接納萬象。從小墨到大墨的轉變,對應「小我」到「大我」的覺性昇華,體現儒耕思想中「從修身到濟世」的價值延伸。
- 「酒」與「墨」的辯證:「墨」代表理性的覺察與創作,「酒」象徵感性的釋放與交融,二者並存不悖,暗合「腦禪腦法」中「理性與感性統一」的核心——不偏執於沉靜寫作,亦不沉迷於放浪形骸,在兩者平衡間達至「逍遙從容」。
四、修行提醒
- 勿執著「創作形式」:避免陷入「墨需名品、詩需華辭」的偏見,如詩中「半兩墨亦可染山河」,修行的關鍵不在於工具或形式的精細,而在於「心與境合」的當下覺察,日常瑣事皆可成為修行的載體。
- 平衡「入世」與「出世」:學「借墨染山河」的入世熱情,以行動踐行儒耕「服務萬物」的理念;亦學「醉臥伴星斗」的出世灑脫,不為結果執著,避免因過度投入而陷入焦慮,保持「逍遙從容」的心境。
- 踐行「一物一境一覺察」:將詩中「一物一境一首詩」轉化為日常修行,面對茶杯、書本、風雨等物象時,暫停雜念,專注體察其與自身的連接,在「觀物」中練習「觀心」,逐步養成「時時覺察、處處自在」的生活禪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