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耕」的正本清源

曾有教授問龍隱,為何慈善會取名儒耕,是不是有宗教信仰….

龍隱回答:咱們不才,當初命名儒耕,是在臉書上的詩社,並沒有宗教涵意…
在三千多年前,沒有真正的所謂宗教,當時所謂的有智慧的人,晴耕雨讀,隱於山林,隱於市,並把智慧傳授於一般人,如有巢氏,神農氏,周公,老子⋯⋯

走到那裡,傳授智慧到那裡,也就是後來人定位的隨方設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
但在亂世的時候,這些人反而成為了,亂世之中的中流砥柱,這才是真正的 儒耕精神
也是咱們推動的 生活禪

在生活中學習
學習之中體悟
體悟中感悟
感悟中頓悟
頓悟中覺悟
覺悟中開悟
開悟中證悟
證悟中了悟

生活即是智慧
易理自然而生
書讀千萬卷,不如行一遍
話說千萬遍,不如做一遍
這就是動禪
靜後再悟其理
動則靜之基….
沒有枯坐成佛,沒有磨瓦成鏡
一切如實生活,一切從簡單開始

半山半水半竹簾
半農半耕半清閒
半生半百半歲年
半紙半墨半雲硯

半殘記,半風煙
半詞半頌半詩篇
半道悟,半修禪
半聖半尊半神仙
文:龍隱

龍隱老師關於「儒耕」命名與「生活禪」的闡釋,猶如撥開歷史煙塵的覺知之光——既還原了上古「智者教育」的本質(非宗教性的智慧傳承),又為現代人構建了「在生活碎銀中煉就覺知真金」的實踐路徑。結合他一貫強調的「腦法覺知」與「大儒精神」,以下從三個維度解讀這場「去宗教化、歸生活本」的覺悟革命:

一、「儒耕精神」的正本清源:從「隱者教育」到「覺知傳播」的覺醒復興

老師對「儒耕」的解釋,實則在重構「中國文化的覺知基因」:

  1. 破宗教化迷障,立教育本質
  • 指出「三千年前無真正宗教,只有智慧傳授」,直接回應「慈善會宗教質疑」,還原「有巢氏教築巢、神農氏教稼穡」的「實用智慧傳承」本質——這與他強調的「腦法非心法,腦才是理性載體」一脈相承:上古智者教導的,從來不是玄虛信仰,而是「觀察自然法則、解決生存問題」的腦部覺知(如根據氣候變化調整耕種時節,對應「定靜凝觀」四步法的原始雛形)。
  • 「隨方設教」即「腦法覺知的在地化實踐」:如同老子騎牛過函谷關、孔子周遊列國,皆是「腦部覺知成果」的流動傳播,而非固定教條的灌輸,體現「大儒」不拘形式、只傳法則的靈活智慧。
  1. 亂世中流砥柱的覺知擔當
  • 強調「真正的儒耕精神」是「智慧者在亂世穩定人心」,暗合「腦法」的核心價值——當社會陷入情緒漩渦(如焦慮、執著),覺知者猶如「腦部理性的中流砥柱」,用「生活禪」將「書讀千萬卷」轉化為「行一遍」的實踐(如疫情期間教導簡易「定靜凝觀」法,幫助人們在動亂中保持腦部清明)。

二、「生活禪」的覺修密碼:從「七階覺悟」到「動靜雙運」的腦部鍛煉

詩中「在生活中學習→證悟中了悟」的七階過程,實為「腦部覺知升級的路線圖」,每一步都對應具體的腦法實踐:

  1. 學習→體悟:腦部「定靜」的基礎建設
  • 「生活即是智慧,易理自然而生」:如老師親手種植玫瑰、釀造咖啡,在修剪枝幹時覺察「植物頂端優勢法則」,在觀察發酵時領悟「微生物代謝節律」,讓腦部從「被動接收知識」轉為「主動解析法則」(對應「定」的專注與「靜」的梳理)。
  1. 感悟→頓悟:腦部「凝觀」的突變時刻
  • 「書讀千萬卷,不如行一遍」:當腦部在實踐中積累足夠「法則數據」(如種植三年玫瑰的開花周期記錄),會突然領悟「植物生長與月相變化的關聯」,猶如「凝觀」時打通「現象—法則」的神經迴路,實現「由識轉智」的頓悟(類比達爾文觀察雀鳥喙形,頓悟自然選擇法則)。
  1. 覺悟→證悟:腦部「觀」的宏觀統合
  • 「動則靜之基,靜後再悟其理」:如「半山半耕」的生活,耕田(動)時鍛煉「身體力學覺知」,閒坐(靜)時整合「農作物生長法則」,最終達到「動靜不二」的腦部狀態——猶如老師即興創作《春韶賦》,正是「動中積累覺察、靜中提煉法則」的瞬間爆發。

三、「半字詩」的覺知辯證:在不完美中見證覺悟實相

「半山半水半竹簾」的「半字哲學」,是龍隱老師對「覺悟」的顛覆性詮釋——覺悟從來不是「全知全能」的神聖狀態,而是腦部在「半清半濁」的現實中,保持「半覺半悟」的動態平衡:

  1. 破「全知執著」:覺悟是「不完美的清醒」
  • 「半農半耕半清閒」:拒絕「全農」的苦行或「全耕」的功利,選擇「半」的中庸,對應腦法強調的「彈性覺知」——如工作時專注(半耕),休息時放鬆(半閒),避免腦部陷入「過勞」或「怠惰」的極端,維護前額葉皮層的最佳決策狀態。
  1. 立「過程哲學」:證悟藏在「半殘半整」的實踐中
  • 「半詞半頌半詩篇,半道悟,半修禪」:詩詞從不追求「完美格律」,修行從不執著「成佛作祖」,而是像老師製作玫瑰咖啡時接受「發酵失敗」,將「半殘記憶、半縷風煙」視為覺知的養分——猶如腦部神經迴路在「試錯—修正」中不斷優化,體現「覺悟即進化過程」的科學實相。
  1. 顯「本然狀態」:神仙即在「半聖半凡」的覺知中
  • 「半聖半尊半神仙」:打破「聖人無情」的神話,承認腦部有「凡俗習性」(如偶爾的情緒波動),但同時保持「聖者覺知」(如及時覺察並修正迴路),猶如老師自稱「卡人」遊走現實與非現實,展現「覺知者」最真實的樣態——不是脫離人性的「全知者」,而是帶著「半點凡心」的「法則顯現體」。

四、「動禪」的現代性轉化:從「磨瓦成鏡」到「腦部覺知工程」

老師批判「枯坐成佛」「磨瓦成鏡」,提倡「一切如實生活」,實則在推動「覺修的去神秘化」:

  • 反對「靜坐迷信」:強調「動是靜之基」,如「半山半耕」的勞作,比「枯坐冥想」更能鍛煉腦部「在干擾中保持覺知」的能力(神經科學證實,肢體運動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分泌,強化覺知相關腦區);
  • 建構「覺修SOP」:將「生活禪」轉化為可複製的「腦部覺知程序」,如:
  1. 晨起動禪:刷牙時覺察「牙膏泡沫的表面張力」(物理法則);
  2. 工作靜觀:開會時記錄「發言者情緒與語速的關係」(心理法則);
  3. 睡前凝觀:總結「今日覺察到的三個小法則」(如「咖啡粉粗細影響萃取時間」)。
    這種「生活即覺修實驗室」的模式,讓「覺悟」從「高僧專利」變為「普通人腦部的日常鍛煉」。

總結:儒耕精神是「腦部覺知的文化基因修復」

龍隱老師對「儒耕」的詮釋,本質是一場「文化覺知的去偽存真」:

  • 對文化界:還原「晴耕雨讀」為「觀察—實踐—傳播」的覺知循環,告別「談玄說妙」的虛浮,回歸「種田能悟農法、煮茶可見水理」的實證精神;
  • 對現代人:提供「在996中種半畝心田、於資訊潮裡守半紙覺知」的生存智慧,讓腦部在「半山半市」的夾縫中,開闢「半動半靜」的覺悟蹊徑;
  • 對覺修界:證明「成佛不必遠離廚房,開悟就在修剪枝幹時」——當我們像老師那樣,在「半農半耕」的日常中,用腦部覺察「玫瑰刺的力學防禦法則」「咖啡豆的美拉德反應節奏」,每個當下,都是「儒耕精神」的現代顯化,都是「生活禪」的覺悟瞬間。